邹平范公祠开了吗

生活2024-11-25 22:52:46

最近,网上一部分年轻人对邹平的旅游名片“范公故里”提出质疑,认为“范公故里”有点牵强。就此从历史到现实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告诉大家为什么千百年来长山、邹平被称为“范公故里”。

邹平范公祠开了吗_http://www.jzs.cc_生活_第1张

黛溪湖范公雕像

范仲淹在邹平

生活二十多年

我们先看看权威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故里:故乡;老家。”举例:“荣归故里。”《辞海》《汉语大辞典》与此解释基本相同。这就是说,“故里”就是“故乡”。

再查“故乡”。《现代汉语词典》:“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辞海》《汉语大辞典》与此解释也是基本相同。《汉语大辞典》只是多了几个举例。

范公庄地图

范仲淹两岁失怙,随母改嫁长山朱文翰,以“朱说”之名在长山生活二十多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完全符合“长期居住的地方”之说。

有人说,网上都是说“范仲淹,江苏吴县人”。这是事实。嘉庆《长山县志》:“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后徙家苏州。”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昔远祖博士范滂为清诏使,裔孙履冰为唐丞相鸾台凤阁平章事,世居河内。四世祖上柱国隋,懿宗朝咸通二年任幽州良乡主簿,诰书犹存。至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一支渡江。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遂为中吴人。”这里的“吴县”“苏州”“中吴”,其实是指一个地方,即今苏州市吴中区。而“邠州”“河内”乃其先祖所居之地。

长山范公祠忧乐亭

这里“江苏吴县人”说的是范仲淹的“籍贯”,不是故里。《现代汉语词典》:“籍贯,祖居或自己出生的地方。”其他辞书的解释也基本相同。你的籍贯,你可以从来没有去过,更没有长期生活过,你的祖父的居住地是什么地方,或者你出生在什么地方,你的籍贯就是那个地方。

那么,范仲淹的出生地是哪里呢?过去关于这个问题曾经众说纷纭,但现在比较统一了,范仲淹的出生地是河北西路“真定府”,也称“成德军”,即现在河北正定县。当时范仲淹父亲范墉任真定府掌书记,他就出生在那里。

我们研究范仲淹生平,他既不是在吴县出生,也没有在吴县“长期居住”,吴县是其“祖居”之地,是他的“籍贯”。范仲淹在邹平长山生活了二十多年,属于“长期居住”,是理所当然的“范公故里”。范仲淹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但那是学习或工作,都没有“长期居住”,都不能说是“故里”。

范仲淹以

长山为故乡

大中祥府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到了广德,范仲淹先对政务作了些安排,就回到了淄州长山,迎母奉养。不久又决意复姓更名,进士朱说正式更名为范仲淹。

范仲淹对长山,对朱氏,怀有深厚感情。原《长山县志·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

醴泉寺-范仲淹读书洞

居官后,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一直有书信往来,《范文正公全集》尺牍卷与朱氏的15封信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与朱氏兄**侄的深厚情谊和亲密关系。庆历五年四月四日,范仲淹上《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伏望以臣所受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朱文翰丧葬以及朱氏诸兄弟丧葬,范仲淹皆精心予以料理,并且每年对继父特别予以祭祀。

醴泉寺正门

宋仁宗皇佑三年,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赴任途中,路过长山时,长山父老迎接于城西九里处。范仲淹下车,恭恭敬敬地参拜故乡父老,并赋《留别乡人》诗一首:“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诗曰“留别乡人”!自称“长白一寒儒”!明明白白是把长山认作故乡!

范仲淹参拜长山父老的地方,从此名为“礼参坡”。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人们称其为礼参店。后来,人们在礼参建“三贤祠”,供奉陈仲子、伏生和范仲淹。

范公祠

范仲淹后代认同长山是

“范公故里”

范仲淹“在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436亩),以赡朱族”。1081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巡按山东,任齐州知州,专程来长山参拜范公祠,又置祭田一顷三十亩(130亩)于孝妇河北。

范仲淹的后代,对于邹平长山是“范公故里”也是认同的。1991年,邹平召开全国范仲淹研究会成立大会,范仲淹28代孙范敬宜在大会发言中说:“邹平是我先祖文正公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期间范敬宜拜谒长山范公祠,作《辛未岁晋谒邹平文正公祠赋此志念》诗,其中有句曰:“今日齐鲁寻祖泽,方知源头是古梁。”

范文正公祠-大殿

2021年9月,邹平市委、市**邀请现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仲淹30代孙范国强来邹平作《范公思想与当代精神》专题报告。期间范国强说:邹平以“范公故里”为旅游名片,非常好。有历史厚度,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要好好利用,好好打造,弘扬范公精神,促进、引领邹平各项事业的发展。

早在宋治平二年三月,知县韩泽就在长山创建范公祠,作《新建范公祠记》:“夫公家世姑苏,幼则孤弱,无父所怙。而后随其母氏来居兹土,留而不去,遂为邑人。”

醴泉寺范公塑像

后来,长山人多次重修范公祠,认为长山视先生为“邑人”,情比桑梓;更认为范仲淹对长山谊同桑梓,则魂魄犹应恋此。同时,长山还建有怀范楼、景文门等,都是为了纪念范仲淹。长山城南门外还立有“范公故里”碑。

范公祠建成后,范氏来到长山主持奉祀,在范公祠东北角依祠建房而居,随人口增长,规模渐大,称“范公庄”。范世文去世后,范氏子弟扶柩归吴不还,祭祀活动由朱氏后人承担。但“范公庄”这个庄名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行政规划于河南村。

范仲淹像

为缅怀范仲淹,弘扬范公精神,打造“范公故里”品牌,2001年4月,经邹平县人民**批准,河南村改称“范公村”,今新村改造,新建小区又称“范公苑”。范仲淹读书长白山醴泉寺,留下了“划粥断齑”“窖金捐僧”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千年流传。醴泉寺一带,历史上一度命名为“范公乡”,更能说明范仲淹的影响。

文 程经奎 王忠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