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全,京剧武生名家,曾是京剧舞台上赫赫有名的“美猴王”,在北京京剧院创办了“美猴王”京剧团。1997年出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率该团赴新西兰、英国、葡萄牙、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在历年的“新年戏曲晚会”中特邀技术编导。在国家京剧院演出的《孙悟空大闹无底洞》中特邀导演,该剧被选为奥运会指定节目。在京剧电影工程《大闹天宫》中特邀执行导演。
杨小楼“一口钟”脸谱
猴戏的演法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杨小楼,后来是李万春和李少春。这两位李先生的猴戏非常精彩,并且各有自己的一套演法。
李万春先生塑造的孙悟空特色鲜明:
首先说,是鹰眼、龙身、鸡腿。孙悟空的眼必须是炯炯有神,像鹰发现猎物的感觉一样,目光就能穿透一切,表现出猴子的灵动和机敏。这也要充分凸显戏曲四功五法中“眼神”功力的重要性;龙身则是说明孙悟空的躯体必须像龙的形象,随时保持弯曲、弓形,有缩涨变化之功,含胸、拔背、裹胯、松腰;鸡腿则是腿型步伐要与鸡走路形态一样,双腿似直若弯,随时保持松弛冲劲和警惕灵动。
其次是全身三道弯。李先生在台上,他的身体基本不是正面对着观众,都是侧面对观众,身上保持三道弯。一道弯指的是后背要弯,把身体随时拱起来,模仿猴子的身形;二道弯是指手臂要弯,随时蜷缩在身前,不可直臂僵硬;三道弯则是指腿形要弯,有弹性和跳跃感,时刻保持跃动的状态。
李万春“倒栽桃”脸谱
李万春先生勾的脸是倒栽桃形的,他很少有乐的时候,因为一乐就要咧开嘴,容易破坏脸形,所以李万春先生演的孙悟空基本上都是不笑的。
而李少春先生就不一样了,他勾的脸是反葫芦形,经常有一些乐的感觉。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调节脸谱的。他们的猴戏对我们这些后辈来讲是典范。
李少春“反葫芦”脸谱
李少春先生幼功扎实,戏路宽广,博采广取,勇于创新,演猴戏气度飘逸,形神兼备。1956年,李少春先生把传统剧目《安天会》加以修改,重新编排为京剧《大闹天宫》,迅速风靡海内外,成为京剧经典剧目之一。时至今日,《大闹天宫》还是京剧走向海外的主要剧目之一。
上面说的都是北派,下边再说说南派猴戏。
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是郑法祥先生,他把南派的猴王表演提升到了一个非常极致的层面。他有几句口诀,“口如大泽、踩足雷震、手握泰山”,把大圣的那种气概展露无遗。郑法祥先生的表演跟别人都不一样,他的表演特点是藏档、屈腿、含胸、拔背。
除了郑法祥,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还有盖叫天先生和其子张翼鹏、张二鹏。
20世纪90年代,上海京剧院创排了新编京剧《盘丝洞》,赵国华饰孙悟空、方小亚饰蜘蛛精。这出戏成为猴戏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标志。比如,舞台设置了很多机关布景。再比如,为了让所有观众都能听懂,这出戏一改过去孙悟空念韵白的惯例,而全部改念京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说,上海人的思路比较先进,比较超前。过去就经常讲:北派比较传统,南派比较开放。
另外,久居武汉的郭玉昆先生、享名于天津的小盛春先生和董文华先生等,也都是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猴戏风格。
小盛春《智激美猴王》
比如小盛春先生,在脸谱、行头、唱腔、表演、出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创造出“小派”猴王的品牌。他创造的“宝剑入鞘”“棍挑十八件”堪称绝活儿。我还记得,他在一个“夺头锣鼓”中完成了扔棍、脱道袍、抛道袍、鹞子翻身抗棍,道袍从空中稳稳地落到扛着的棍上亮相,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心旷神怡。
本文参考了《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