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大连市委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大民、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立志、大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郑军、大连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成介绍大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大连、智造强市建设,做好高质量发展“三篇大文章”的相关情况。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李大民
大连市委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加快“两先区”建设的战略支撑,聚焦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成果转化,构建创新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大连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主要科技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和大幅提升。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比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八位。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75家,是2015年的4.4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1.6亿元,是2015年的3.3倍。
去年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大连在全国78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排名第17位,位列东北榜首。
一、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
突出科学城“科学”属性,聚焦“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高端人才集聚”四大功能,重点发展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科技服务业“4 1”产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前沿新兴产业培育策源中心。
一是编制《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大连市关于加快英歌石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打造全方位支持科学城建设的政策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启动建设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为聚焦洁净能源主线路径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四是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14.2万平方米校区已经建成并交付使用,2500名研究生将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强化科技赋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作用
实施科技赋能改造升级“老字号”,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赋能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科技赋能培育壮大“新字号”,解决未来产业从0到1、从无到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小大到、从弱变强。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三篇大文章”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是在继续抓好“一高一小”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基础上,围绕高成长性,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今年,大连市共组织四批13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741家。全市拥有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737家。
三是实施高聚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通过加快推进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大企业平台化四种模式建设,着力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今年,有42家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获省科技厅首批备案,有132家企业正在申报省级产学研联盟。年底前新增高聚能创新主体80个。
三、着力推进“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实施“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今年4月,大连市正式发布首批58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形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揭榜,通过协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二是组织创新挑战揭榜比拼。承办全国创新挑战赛,针对企业的“短平快”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比拼的方式,打通产学研创新链。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揭榜应用。围绕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库择优发榜,由在连企业揭榜应用、落地转化。
四、开展“带土移植”科技人才专项行动
贯彻落实大连市“5 22”人才政策,持续完善“平台 人才 机制”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好海外学子创业周和中日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和平台,做好“带土移植”和“厚土培植”两篇文章。目前,大连市拥有在连两院院士31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一是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计划,2015年以来,共选拔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创新团队项目683个,累计资金支持5.93亿元。
二是实施“团队 项目”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域外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技术及管理理念等创新要素,推动域外科技成果在大连市转移转化,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奖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2015年以来,由大连市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共有19项(人),居计划单列市第1位,其中包括1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五、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
一是构建和完善成果供给、企业需求、中介转化服务、政策支撑有机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24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新一代DMTO催化剂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在连成功转化落地。截至6月中旬,大连市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总计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75.3%,位居全省首位。
二是打造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暨大连市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大赛暨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全国科技创新挑战赛三大主体赛事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比赛季。近年来,大连市共有36家企业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无论是参赛企业数还是全国获奖数都连续四年保持东北地区第一。
三是加强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依托大连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1支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子基金和2支科技创业投资子基金,打造从天使、创投到并购接续助力的基金生态体系。
六、以制度创新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效能
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工作管理者体系、科技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技营商环境运行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
一是对科技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优化,初步明确了“1 7 46”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注重政策的聚焦性、精准性、可执行性。
二是完善科技工作管理者体系。构建市区两级科技管理部门、市三创服务中心、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科技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为主要群体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科技工作合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是强化科技项目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涉及科技管理全方位、全流程,集科技项目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科技诚信体系建设为一体的科技监督体系,形成责任明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四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科技企业孵化、科技赛事、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区域科技合作7大平台,形成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58家。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等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尽显。
五是优化科技营商环境运行体系。切实解决创新主体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实现 “办事不找人”“审批不见面”,创新主体能公平享受科技创新政策,科研领域 “无诚信不可立”。
“十四五”时期,大连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连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创新策源能力的大幅提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以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张立志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大连市将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核心,以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为路径,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为主攻方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改造升级“老字号”
围绕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轴承、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汽车产业5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优势,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
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光洋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机车旅顺基地、日本电产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瞄准高端制造领域和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深度开发“原字号”
围绕烯烃、芳烃两条重点产业链,做细深加工产业,推进燃料型炼厂“减油增化”向化工型企业转变,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推进大石化搬迁、恒力聚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打造石化产业“黄金产业链”,实现石化产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新字号”
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洁净能源、生命安全4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项目。
加强政策引导,打造创新发展产业生态,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谋划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大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 郑军
推进在连高校发展
服务城市创新驱动战略
大学是城市创新的源泉,在连普通高校30所,在校生38万余人,教职工2.9万人,是大连宝贵的教育资源。大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高校发展服务城市创新驱动战略,为推进数字大连、智造强市建设,做好高质量发展“三篇大文章”贡献高校力量。
一是把握发展大势,推进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增强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贡献能力。
制定《大连市推动市校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构建市校密切配合、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指导在连高校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大连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在连高校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积极探索产教协同、科教协同等育人模式。指导全市高校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组织在连高校参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赴上海学习培训、召开现场会座谈会方式,不断提升就业创业工作队伍服务水平。
三是注重思想引领,加强典型宣传,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办“大连高校就业创业导航”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市情介绍、就业政策宣传,鼓励和吸引毕业生留连就业创业。开办“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在连高校思政微课堂,推出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留连就业创业。每年开展在连高校优秀毕业生推荐表扬活动,会同市委宣传部共同开展“筑梦大连,奋进路上你我同行”主题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大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将以市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为契机,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大连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刘成
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
主要数据指标位列全省前列
大连市大数据中心作为大连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单位,自2019年9月17日上线以来,完成了与省平台、事项库等对接,提前完成当年网上可办率80%的目标;逐步丰富平台系统功能,比如“一件事”联审联办、政务服务“好差评”、电子证照等;完成一体化平台16家单位23个市级业务办理系统对接,实现全市政务服务数据资源汇聚,累计汇聚办件2075万件。
大连市一体化平台经过近两年的使用和完善,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初见成效。
一是“互联网 政务服务”不断规范。
● 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做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风格展示;统一政务服务入口,将网上申报、受理、办结等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整个办件过程;
● 统一支撑保障,实现统一**支撑、用户登录、数据来源,为办事人提供便利。
二是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好差评”系统接入全市四级1150个政务服务机构,支持实体大厅、政务服务网、辽事通移动端、短信、自助终端等5个评价渠道全覆盖;
● 开通“一件事一次办”专栏,为企业群众提供12个场景化应用,做到“一张表单”整合多部门申报材料一次性提交,大幅度压缩整体办理时间、降低跑动次数、减少递交材料数量。
三是服务监管更加高效。
通过效能监测和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统计办件情况,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为政务服务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全市政务服务办件数量、好差评数量、证照汇聚数量等各项数据正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大连市大数据中心紧紧围绕大连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工作效能,主要数据指标位列全省前列。
4月1日至6月9日
累计汇聚全市办结业务588万件,排名全省第一;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81万条,排名全省第二;政务服务网访问量283万余次,浏览量765万余次,排名全省第一。
截至6月9日
全市生成电子证照种类188种、证照汇聚数量1849万余个,分别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全市电子印章制作数量1324个、签章调用数量341万余次、验章调用数量9万余次,排名全省第一。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编辑制作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大连发布(dl-fabu)
资料:大连市科学技术局 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大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大连市大数据中心
文字:宋宇
图片:雪林制图:张欣编辑:秦龙校对:鞠传强 孟颖
来源:大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