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有慢的道理,等有等的必要”,这是落甜2018年,在法式糖渍栗子视频发布时用的标题,没想到,一语成谶。
当时,我们不觉得栗子有问题,甜而且也不很硬,外表还有点小漂亮。直到2020年新年,在法国吃到糖渍栗子后(第534期 南法甜品匆匆一瞥)秒懂……重做吧!
很多朋友疑惑,网上那么多法式糖渍栗子的配方、视频和文字资料,你们不看吗?怎么要做那么多次,做那么久?
√ 首先,得分清日式和法式糖渍栗子的不同,一定要吃过,成功与否是依据结果判断的;
√ 其次,得亲自做过,才能判断信息是否真的正确;
√ 最后,你很容易就成功了,也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资源、智商和运气是不同的,给你点赞!
我们失败得太多太惨,大部分是认知的问题。这是看别人操作,依样画葫芦,无法解决的问题。认知不到位,总会生出各种幺蛾子:
错1:糖渍尚未成功,却在栗子品种的选择上耗费太多时间都说糖渍栗子选择品种很重要。有些栗子品种不适合做糖渍。不适合的原因有:糖渍过程易碎,容易变硬,口感不好等等……都很虚。我们不要“有些”,不要“南方北方”,请直说,倒底是谁?
恼火,找不到资料,就要用真金白银去试。我们折腾三年,后来才明白此言不虚,因为只能这么虚。
财力时间有限,南方栗基本没碰,据说它们组织松散,经不起长时间糖渍,也不够糯。北方栗子风味好的产地也不少,但个头普遍偏小,差点卖相。
前后试了七八个产地的栗子。同一个产地的栗子,同一个卖家,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就没有上次好。后来,才被告知栗子混品种售卖是常有的。商家还不愿意分级,只能自己挑个头大的用,有几次还不够数量。
农产品,找货源是个技术活,我们是完全不懂行。真要搞清楚,得再有好几年,落甜还要不要做甜品了?
最后,我们用了去壳的湖北罗田板栗,原因多么幼稚:它挺大。迁西和信阳也做了几批,风味都不错,就是不容易找到大个的。至于哪个更好,没有结论,每年每批都不一样,真的要疯掉。
错2:纠结栗子本身的含水率没有真正搞清糖渍原理的情况下,常常有方向性的认知错误。有一阵子以为栗子失水变硬与它先天的含水率有关,纠结买来栗子够不够新鲜,甚至一度用了嫩栗子。
错3:轻视包纱布防止栗子碎裂的方法可能是急于求成,一看见包纱布的做法,就嫌麻烦,以为多碎几个栗子而已,不影响糖渍本身。殊不知,碎栗过多也会影响同批次整颗栗子的糖渍效果。某一次恍然大悟,挑选栗子的时候,特别讲究大小均匀,怎么对碎栗,反而不在意了,脑子短路啊。
错4:直接用生栗子加糖煮栗子要煮熟再糖渍,何不直接加糖,一边煮熟一边就开始糖渍?只能说愿望是好的,效果是差的。先煮熟栗子的重要性,你想象不到。
错5:栗子发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温度我们最早9月底就开始糖渍栗子了,南方还穿着短袖,还有秋老虎。第一次看到一大锅糖渍栗子发了霉,心痛无比。也没细想,断定是天太热了。后来,天凉了,栗子又出现了发霉,慢慢细究下来:器具的杀菌、适合的糖度、环境温度都有可能造成栗子发霉。
错6:将糖渍过程中的栗子放入冰箱现在每次讲糖讲原理,都会忍不住想起,我们曾经也做过这样的事情,有点难为情。
错7:轻视室温对糖渍的影响一直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糖浆温度上,而被忽视的室温,其实对水分蒸发,淀粉回凝速度都有很大影响。与其小心翼翼的维的,的如直接规避风险。这才下定决心,采用真空低温慢煮法,室温从此是路人。
错8:原理认知偏差很多资料上都说,糖渍的原理是渗透,白纸黑字的。其实,渗透作用只是糖渍食物能长久保存的原因。食物为何可以糖渍、盐渍?栗子为何又要糖渍那么久?弄清楚了,才不会犯方向性的大错误。
错9:多加一点糖,栗子就多吸一点明明知道,不可能这么简单粗暴,还是忍不住试了一下。栗子表示吃不消,吐出来了。
错10:多给点时间,栗子就能多吸一点糖
同一锅糖水,本来栗子浸1天,现在连着浸泡两天,是不是会多吸一点呢?事实证明,即便可以多吸一点,也是非常微弱的“一点点”。
错11:用不合适的温度加热栗子温度过高,栗子软了,黑了,散了;温度过低,软度不够,吸糖不够,消毒都不够,还容易发霉。
错12:糖渍栗子结晶糖渍栗子做的七七八八,没放多久,吃着就变硬,而且砂砂的。后来,我们严格按照配方,不仅加入大量葡萄糖浆,而且根据一位网友提供的资料,加入了山梨糖醇,栗子有了很大的改善。
错13:轻视糖度仪的使用如果早一点买糖度仪,说不定去年我们就成了。它可以监控糖度,就像温度计监控温度一样。哪怕是失败,好歹能知道是哪一天,在哪个糖度下,栗子就不吸糖了。而不用等到最后一天,才知道糖渍失败了,或许第一天它就挂了。
快点“总之”吧,往事不堪回首。
总之,与工厂出品的栗子糖果相比,家庭与门店无法进行非常标准化的操作。其中,栗子货源与设备局限是造成品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更多的细节失误,就不一一说明了,写出来的只有十分之一。好歹,我们总算深度体验了“慢有慢的道理”,怪不得对那些匠人来说,终其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算圆满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