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名叫《出塞》,是现阶段我国小学课本上的必学古诗之一,从小老师给我们讲解诗的大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归来,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就绝不会许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但是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争论,说是此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并不是飞将军李广,理由是李广不仅从未打到过匈奴的王城卢龙城,而且李广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可以说是一败再败。
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派四路大军攻打匈奴,李广、卫青、公叔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出击,结果是卫青大获全胜,公孙贺是无功而返,公叔敖伤亡惨重,李广则是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元朔六年(前123),李广率军跟随卫青一起出击匈奴,这一战李广依旧无功。元狩三年(前120),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出击匈奴,遭遇匈奴四万骑兵的包围,全军覆没。元狩四年(前119),李广再次跟随卫青参加漠北之战,结果迷路,打乱全局部署,最后让匈奴主力逃走,李广羞愧之余举刀自刎。
多次打败仗不说,我们从小就崇拜和学习的英雄“飞将军”李广真的如此不堪吗?其实我们仔细看看李广的早期经历就会有**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毅然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作战勇猛,斩杀不少匈奴首级,因功被朝廷任为汉中郎。后来在陇西担任太守时,当地羌人叛乱,李广也很快将其平叛;而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亦是立下首功,以少胜多,消灭了一半吴楚联军。后来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李广带四千骑兵被匈奴左贤王部四万骑兵包围时,李广父子更是骁勇无比,带军前后冲杀,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杀伤大量敌军并坚持到援军到来。《史记》载:“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大意就是说匈奴单于听说李广很有军事才能便下令说:“俘获了李广的话一定要活着送来。”可见李广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名货真价实的悍将!
文景时期,李广历任七个郡的太守,在边关抵御匈奴前后四十多年,对于李广,我们不能仅仅看他在武帝时期的几次失败,更应该看到他为大汉王朝半生戎马,征战无数,守边四十余年,一生七十余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汉文帝也为李广叹息:“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当李广自刎的消息传到长安城的时候,朝廷的军士、官员等全都痛哭流涕,老百姓听说李广死了,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在为他流泪。《史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些都足以证明李广的功绩和个人个人魅力,正像太史公司马迁说的那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时光不饶人,虽然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李广年轻能干,但时奈何国力不强,何况打仗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那时汉朝还不能够大范围抗击匈奴,对匈奴多采取防御政策。在李广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等地太守时,他防守的边境基本上都还安宁,颇有边防守护之功。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增强,对匈奴的政策也由被动防御转为积极进攻策略,但李广老了,一个武将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是致命的,而且李广受到常年戍边防守的影响,战术思想上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武帝朝的对匈奴作战中才会一败再败。
虽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有争议,但是高适的《燕歌行》写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严武的《军城早秋》中说:“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卢纶的《塞下曲》也在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些诗句却没有任何争议,他们无一不表达着后人对李广的敬佩与赞叹之情。
唐建中三年(782)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李广位列其中;宋宣和五年(1123),宋朝廷设庙祭祀古代七十二位名将,李广亦位列其中;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广亦位列其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尽管李广一生有胜有负,甚至胜少败多;有风光也有失意,甚至失意亦盖过风光,但是李广传奇的一生中,主旋律始终是保家卫国,他的为国为民的大无私精神仍然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他也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飞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