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六国有多少

交流2024-11-20 20:15:30

在今天的汉语中有一个相当霸气的词,叫“纵横”,纵横天下,纵横四海…现在“纵横”这个词一般指的是奔放自如,然而其本意其实是竖和横互相交错:南北曰纵,东西曰横;经曰纵,纬曰横。

战国后期六国有多少_http://www.jzs.cc_交流_第1张

纵横一词之所以演化到有如今的含义,和诸子百家时期一个著名的战略派别有关:纵横家!

纵横家是干什么的?说直白点吧,就是外交家,对外缔结军政外交联盟,那为何要叫“纵横”这个词了,其实这和当时两种最关键的外交策略有关:“合纵”与“连横”!

这两种策略到底是什么?先秦典籍《韩非子/五蠹》是这么解释的:“从者(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翻译一下吧,“合纵”就是弱国联合起来抗衡强国,而“连横”则是某一弱国依附于另一强国,协助其攻打其它弱国,以求自保。

为何要用“纵”和“横”来命名?这其实和地理位置有关,大家知道战国时代到了中后期,虎狼之国的秦国战力极为强悍,所以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的就是秦国,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结盟联合抗秦,那就是南北向联盟,所以是“纵”;而相反,秦国胁迫某一国家和它联合,以攻击其它国家,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那就是东西向联盟,所以就是“横”。

“纵横家”和儒家,法家等不太一样,它并不是一种“意图改造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只是一种策略,纵横家是九流十家中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以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为手段,目的很明确:趋利避害,“纵横家”使用“阴谋”往往多于“阳谋”,但却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其实今天的外交人员某种程度就是古代的“纵横家”,他们的主要活动不也是在列国间游说,以为本国争取利益嘛。

不过,我们看历史的时候通常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合纵”往往赢不过“连横”。就拿战国时期来说,秦国再强,也不可能强过六国国力之和,但是呢?最后秦王朝仍然成功统一了天下,以横破纵。

那这是为何呢?

西汉贾谊著名议论文《过秦论》对此有评价: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合纵之时,其它国家的实力确实很强,打倒秦国没问题,不过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却往往是一盘散沙,无力团结,最终作鸟兽散,“合纵”被秦国以“连横”击破。

类似的情况在东汉末年也出现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结果因各自心怀鬼胎,战事根本不顺,气得当时一腔热血的曹操痛斥:…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蒿里行》)

“合纵”策略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各方面的力量很难协调到一致,所以这种团结往往很松散,在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联盟往往会出现危机。比如,若是强国拉拢某一弱国,弱国就不一定忠诚了,很可能背盟;若是战事遇到危机,各方很可能就互相埋怨,尤其是损失过大的一方;甚至,在战事顺利的时候,如何分配利益,也很可能导致严重内讧。

“连横”不会吗?“连横”其实要稳定的多,因为“连横”是“强弱联合”,这里有一个坚定的核心,“弱国”很难反水,因为这样代价很大且风险极高。

有句很冰冷的话:所谓忠诚仅仅是因为背叛的风险太高。而在“连横”中背叛的风险,是要远远高于“合纵”的

战国时期,列国“合纵”攻秦一共四次,虽说有胜有败,但联军彻底削弱秦国的目的则没有达到,最终无力阻挡秦朝统一大业,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军败退,于是联**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但最终仍然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

当然,要想击破“合纵”也不是那么容易,秦国当时为了离间六国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所以能抵御“合纵”,但有些水平弱的国家就不一定能挡住了,其实“合纵”策略不一定针对秦国,战国时期还有一次“合纵伐齐”(齐国当时是东方强国,同列强矛盾也很大),前286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打齐国于济西,齐国几乎灭亡。

而秦国的“连横”策略实施起来比“合纵”要简单多了,张仪等横家说清楚了,“连横”策略两个目的:第一,使六国不能团结一致,无力攻秦;第二,造成六国彼此的内讧,加剧其内耗。秦朝“连横”的基本原则是:远交近攻!

自古以来就是这么个道理:反目成仇比团结一致要容易的多。

大家可能有这么一个疑问:这“连横”也有问题啊?因为,如果规则是赢者通吃,那依附强国攻打其它弱国,不也只能保一时之生存,最终仍免不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这是个好问题,古今无数人都在问,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认为合纵是有利六国的,但是六国并不睦爱,致使合纵失败的,痛斥六国之短视,配合秦国“连横”策略,最终鸡飞蛋打。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其实类似“囚徒困境”:即使明明知道团结起来才有最优解,但是呢?却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信任同伴,因为担忧对方背叛,所以因不想承担这个代价而选择短时间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也就是说:“合纵”的话,我可不知道我的盟友会不会把我卖了,它们要卖了我我立马就得受损失;但“连横”的话,反正秦国一时半会儿不会打我(秦朝的策略是远交近攻),联合秦朝打击邻国我短时间是绝对安全的,打赢了说不定还能捞点肉吃…至于长远,那到时候再说吧,徐徐图之,反正短时间,我认为“连横”是最有利的。

就比如齐国,齐国在六国最东,离秦国最远,然而在秦国攻打其它五国之时,齐国却受到秦国蛊惑,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自然为时已晚。

哦,看来六国灭亡的教训真是深刻啊,那后世会吸取教训吗?

当然不会了,就像黑格尔说的一样: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人性的弱点远远不是理性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后世这种类似“连横”击破“合纵”的事情还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