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邓丽君还活着,今年她66岁了。
甜美的笑容,明媚的气质,优雅的声线,舞台上的邓丽君光芒四射。
与此相应,那些煎熬的生理病痛、诡谲的政治风云,甚至死因牵扯的附会,也构成了邓丽君的暗面,平添了悲凉的意蕴。
光阴流转,邓丽君离世20多年。
岁月模糊了记忆,成长也总是蹒跚而过。
邓丽君先唱红了《又见炊烟》、《但愿人长久》,在拉长的时间里似乎渐渐无足轻重。再现的《在水一方》、《夜来香》、《何日君再来》,也变成了曲库里的资料种种。至于《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的印尼原曲和日文版本,更是少有人深究。
在流行新潮和个性的当下,古早的情歌实在难称高级。但在邓丽君活跃的近30年间,华语流行音乐,无论台湾、香港乃至内地,从来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邓丽君式的,非邓丽君式的。
固然有张帝、刘文正、徐小凤、韩宝仪,但跳脱出来看,那是邓丽君的纪元。
今天的我们或许难以想像,邓丽君并没有靠唱歌出道。
1963年,10岁的邓丽君获得首个冠军,是在“中华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一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国语朗读比赛的舞台。哪怕1967年首张专辑面世,也顶着《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的名头。
直到一年后,邓丽君开始以平均3个月2张的速度出片。歌者匮乏,需求却蔚然成风,邓丽君踩上顺流激荡的风帆。
很多事件,今天看来,颇有些恍如隔世的荒诞。1970年,白花油公司及香港《华侨日报》将邓丽君选为“慈善皇后”。第二年,邓丽君启动了为期一年半的东南亚巡演。
1972年2月,邓丽君二度当选香港工展会“白花油义卖皇后”。在开拓日本歌坛,推出日语单曲《不论今宵或明天》之后,邓丽君的金门劳军之旅,逐渐开启。
1980年代初,邓丽君受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邀请,成为首位献声的华人歌者。在红磡、利舞台的演唱会,也一再创下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