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李岱江夫人是谁:晚明洪塘曹学佺与福州及外地戏曲人士的交往

交流2024-11-26 21:49:58

明福州府侯官县胜业乡洪塘人曹学佺,被认为是闽剧的始祖。

吕剧大师李岱江夫人是谁:晚明洪塘曹学佺与福州及外地戏曲人士的交往_http://www.jzs.cc_交流_第1张

曹学佺,字能始,又字尊生,号雁泽,一生博学多才,是明晚期著名的学者。他对于福州乡土文化最大贡献莫过于依托于昆曲,糅合福州本土文化,创立了一种来源于昆曲又有别于昆曲的“新调”。这是闽剧三大源流之首“儒林班”的源头,曹学佺也因此被认为是闽剧的创始人。

梳理曹学佺与明中晚期戏曲人士的交往情况,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曹学佺与戏曲的紧密关系,了解闽剧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曹学佺与省外戏曲人士的交往。

(一)宦途初挫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曹学佺中进士时的主考官张位被罢相逐出京城,狼狈归乡,门人故吏无一敢送行。偏偏平时从无交往的曹学佺闻讯赶往送行。初入政坛的曹学佺应该也知道此举的风险,但仍义无反顾独自去送行了。

随即曹学佺就遭受官宦生涯的第一个打击,调离京师,左迁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

(二)龙归大海

有时,上天关上一扇窗,未尝不是打开了一扇门。

南京为六朝古都,明代是留都,文人墨客骚集,钱谦益形容为“海宇承平,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谈者指为乐土。”

曹学佺如龙归大海,在南京组织了不少社集,声名鹊起。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是金陵社集。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曰:“闽人曹学佺能始回翔棘寺,游宴冶城,宾朋过从,名胜延眺;缙绅则臧晋叔(懋循)、陈德远(邦瞻)为眉目,布衣则吴非熊(兆)、吴允兆(梦旸)、柳陈父(应芳)、盛太古(鸣世)为领袖。台城怀古,爰为凭吊之篇;新亭送客,亦有伤离之作。笔墨横飞,篇帙腾涌。此金陵之极盛也。”

(三)西湖大会

金陵社重要人物本身就是戏曲人士,社集也不乏戏曲盛会。其中曹学佺、屠隆、吴允兆等人于1602年(万历三十年)中秋,在杭州(武林)连续召开了两次西湖大会,众人宴饮、听曲、吟诗、做戏……歌姬相伴,彻夜通宵,盛况空前。

明人冯梦祯记载为:“十五大晴,屠长卿、曹能始作主,唱西湖大会。饭于西湖,度设金沙滩陈氏别业,长卿苍头演《昙花记》。宿桂舟,四歌姬从。”;“十六晴,少有云气。诸君子再举西湖大会,以答长卿、能始,作伎于舟中。席散,同景倩、素君、羡长、允兆诸君憩中桥听曲,……甚佳。”

(四)结识梨园

上述省外戏曲人士主要有臧晋叔、屠隆、吴兆、吴梦旸、阮自华、茅维等,他们是曹学佺终身交往的挚友。

1,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浙江省长兴县人。

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他精研戏曲,兼长诗文。现存元人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其中绝大部分依靠臧懋循编辑的《元曲选》方得以广泛传播。

2,屠隆(1543年-1605年)——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的剧作《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都曾“大行于世”,其时,屠隆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过了汤显祖。

3,吴梦旸——字允兆,浙江吴兴人。好吟诗,善度曲。明人记载其晚年“征歌顾曲,齿龋脱落,犹鸣鸣按拍”,对戏曲痴迷至此。

3,茅维——字子若,浙江吴兴人。生平不得志于科举,与臧懋循、吴稼竳、吴梦旸并称四子。工诗,亦善作杂剧。著有《凌霞新剧》三十五本,今存六本杂剧《苏园翁》、《秦廷筑》、《金门戟》、《醉新丰》、《闹门神》、《双合欢》。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茅维访曹学佺到过石仓园。曹学佺曾寄诗茅维, “好友书来问我时,心惊甫定尚齐衰。只缘尝籍相沾,敢谓文章得祸奇。……”,曹学佺诗中向好友袒露心声,难抑对魏忠贤一党的愤恨之情。

4,吴兆——字非熊,徽州府休宁人。明代著名布衣诗人、戏曲作家,著《白练裙》传奇。

万历中与曹学佺等结社,曾与曹学佺共游闽中诸山及杭州、匡庐、九华等地。吴兆的《冬至夜集曹能始园亭观伎》诗,经常被人引用作为曹学佺创始闽剧的佐证

5,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安徽怀宁人。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曾在福建等多地为官。阮自华喜爱戏曲,辞官归故里后招募伶人,自创“声伎家班”,也有人认为阮自华是黄梅戏的创始人。

曹学佺于1608(万历三十六年)、1612年(万历四十年)两次前往安徽怀宁拜访阮自华。崇祯初年,阮自华任福建邵武知府,也数次到石仓园拜见曹学佺。

6,汤显祖,众所周知是明代中晚期杰出的戏曲家,曹学佺与他有否交往?

曹学佺与汤显祖的关系,有说万历二十年(1592年),曹学佺第一次进京考进士时认识了汤显祖;有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阳节,在新修滕王阁落成大典上首演《牡丹亭》,江西巡抚王佐、张位、汤显祖、刘应秋等一班彦社诗友参加活动,而曹学佺也赶去参加了。

曹学佺与汤显祖有不少交情匪浅的共同戏曲好友,如臧懋循、屠隆、阮自华等,应该相互认识的。汤显祖《玉茗堂尺牍》有《与曹尊生廷尉》、《答范南宫同曹尊生》两首诗作,可以明确证实曹学佺与汤显祖确有交往

二、曹学佺与福州本地戏曲人士交往。

(一)昆腔南浸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也称“昆山腔”。明中叶后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万历年间,昆山腔已流传福建,时称正音。万历二年(1574),福建巡按监察御史杨四知在《兴礼教正风俗议》中写道:“闻之闽歌,有以乡音歌者,有学正音歌者。夫讴歌,小技也。尚习正音,况学书乎?”这“乡音”就是本地方言民歌。而“正音”就是官话演唱的昆山腔。

曹学佺好友邓原岳《西楼集》有诗:“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学得昆山齐按板,还珠门外月如霜。”生动描绘了福州还珠门外(今东街口)演出昆曲的情景。

福州官宦儒士间也流传昆曲,写剧(传奇)、听曲、观戏、评论……,人数不少,这些人均与曹学佺交往颇深。其中有著《青虬记》、《观灯记》的林章(字初文)、著《异梦记》的陈介夫(字邦藩)、著《北西厢记》的何璧,以及邓原岳、徐(字兴公)、谢肇淛(字在杭)、陈一元(字泰始)、徐熥、陈荐夫、陈鸣鹤(汝翔)、林古度、陈仲溱(惟秦)、林光宇(子真)、陈鸿(字叔度)、陈第等一批人。

林章、林古度是父子关系。林章福清人,后被诬陷狱,暴死牢中,曹学佺曾挺身为其喊冤叫屈。其子林古度(字茂之)同样喜好戏曲,是曹学佺终生密友。

晚明福州这些官绅儒士社集主要内容是吟诗作赋,唱曲观剧更多是宴集的文娱活动,因此有不少人是戏曲评论家。谢肇淛就评说“杂剧家如《琵琶》、《西厢》、《荆钗》、《蒙正》等词,岂必真有事哉?……而新出杂剧,若《浣纱》、《青衫》、《义乳》、《孤儿》等作,必事事考之正史……。”

(二)蓄养家班

众人中,曹学佺、陈一元两人还蓄养戏童,教习戏曲,拥有私人家班。

曹学佺好友俞安期诗集《寥寥集》诗目中,提到曹学佺社集时,陪伴女子名字有乔姬、玉翰、董姬、小双、小乔、小昭等;曹学佺《石仓诗稿▪听泉阁稿》中诗题有“……祥姬、近姬、阿琼侑觞”,上述女子也许就有曹学佺家班的女伎。

福州文人在石仓园、西峰草堂等处社集时,曹学佺、陈一元家班常有演出。

见吴兆《癸卯冬至夜集曹能始园亭观剧》、曹学佺《石仓三稿·西峰诗集》中《壬申初度同社集西峰草堂观蔡忠惠剧》、《石仓诗稿▪西峰集》中《陈泰始直社,演<彩豪记>,余因病不赴,分得“二萧”》、陈一元《漱石山房集》中《花朝集洪汝舍观(鸣凤记)共限场字》等诗。

陈一元还擅长饰演昆腔“大花”角色(净角花脸)。因此,陈一元外号“陈大花”。后人把陈一元位于三坊七巷衣锦坊的府第称为“陈大花宅”。

曹学佺等福州戏曲人士与外省戏曲人士始终联系密切。

曹学佺在南京组织金陵社前后,徐、谢肇淛、陈一元、林古度也在南京,而陈鸣鹤、陈仲溱、林光宇等也加入了金陵社。所以,福州文人与省外戏曲人士一直有同乐共情的交流。

最终,闽地与省外戏曲人士同襄盛举的千古大会在福州乌山凌霄台举办了。

三、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福州乌山凌霄台盛会。

前面提及,曹学佺在金陵认识了屠隆、阮自华等戏曲人士,并结为好友。

万历三十年(1602年)中秋,屠隆与曹学佺在武林举办两次西湖大会,盛况空前。此时,阮自华到福州府上任推官一职。西湖大会后,曹学佺游会稽、游剡、天台、雁宕,至东阳,回闽。

(一)凌霄大社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秋,阮自华举福州凌霄台大社,召集闽地内外名士词客在闽都乌石山凌霄台上宴集吟诗、唱曲、并有梨园数部作传奇剧。

由于这次**闽地内外文人墨客毕至,规模空前,名士七十多人参加。因此,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宁波乡土名人志《《甬上耆旧诗》》;谢兆申(邵武人)《谢耳伯先生全集》等古籍均有盛会的相关记载。

据载,这次福州凌霄台大社由屠隆、曹学佺、郑怀魁(龙海人)、佘翔(莆田)、赵世显(闽县)、林世吉(闽县)六人主持,而屠隆为绝对的主角。福州文人魁首徐 (徐兴公)、陈价夫、陈益祥等均参加聚会并有诗留传至今。

现在的乌石山凌霄台

(二)千古绝唱

据相关材料记载:

当是时,乌石山上凌霄台,“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 梨园数部,观者如堵” ……,酒宴间隙,奏乐中止,屠隆意气奋发,跃上台奋袖亲自演起《渔阳惨》。《渔阳惨》是三国戏,表现祢衡面对威赫的曹操时,裸身掺鼓骂曹,无所畏惧、悲壮自若的情景。

屠隆甫上台,急促鼓点再起,屠隆血脉贲张、激情迸发。台下霎时万籁俱寂,如无人之境,台上屠隆情绪悲愤,表演气势如“山云怒飞,海水起立”。瞥见林古度因为年少,坐下位,屠隆知道林古度曾赋《挝鼓行》,立刻上前拉起他的手说,“子当作挝鼓歌赠我”。随即仰天大笑“快哉,此夕千古矣。”其时,屠隆身已抱恙,一年多后在家乡去世。

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为当时戏曲第一人。他一生特立独行,纵情于声色之乐,行为放荡不检,因此在礼部主事任上被下诏削籍回家。

(三)家班亮相

有闽剧学者考证,次夕,曹学佺做东在凌霄台宴请屠隆、阮自华及凌霄大社成员。曹学佺还带来“曹家班”登台演曲《荔枝红》,声调“悠然凄凉”。

次年春,屠隆回宁波,阮自华也辞官回乡,曹学佺将咏怀别诗结集为《春别篇》。查其中有诗《邀屠纬真、阮坚之诸子集乌石山亭》,在屠隆、阮自华等戏曲行家面前,曹学佺在诗中自谦家班演出为“闾阎有歌曲,醉里亦堪听。”

(四)传奇延续

凌霄台大会盛大举办是万历间震动文坛一桩佳话,影响极大。这次**极大地推进吴越戏曲在闽地的流传发展,也展示了福州这个闽越古都独特的文脉流芳。

佘翔赋诗曰“于越斯彦,匪吴则良;维楚有材,我闽亦张”。自豪地评价凌霄台大会为闽地争得荣誉,闽都文韵不逊于吴、越、楚等地。

1603年乌石山凌霄台大会时,6个主持人中郑怀魁四十岁出头;屠隆、赵世显、佘翔、林世吉年龄在六、七十岁间,都是文坛耆宿大贤;唯独曹学佺不到三十岁,真可谓是青年才俊。

曹学佺此后四十余年,潜心探索,琢研音律,不断实践,最后调制出音韵适合福州本土乡音演唱的昆腔新曲调。这种相对于老昆曲的“新调”,有闽剧学者认为是儒林班“逗腔”源头,经过四百年的融合传承,成为福州闽剧最重要的源流。

福州市闽剧传承发展中心演出传统闽剧《一文钱》

往期相关文章:

1,拂去四百年岁月尘土,到洪塘寻得曹学佺石仓园遗址。

2,洪塘乡、西峰里,在福州寻访曹学佺遗迹。

3,从农村乡镇闽剧演出现状,看地方戏剧未来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