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临帖建议

交流2024-11-20 12:44:23

我们知道,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所谓临帖,重点是“临”字。将字帖放在一边,自己用笔在另外一张纸上临摹、学习该字帖的书法。

初学临帖建议_http://www.jzs.cc_交流_第1张

实际上,临摹最为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它要还原书法家是如何进行书写、创作书法作品的。在完成了这样一个书写过程之后,学习者从中学到书法技巧。

因此,临帖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像其他人想象中的那样,仅仅为了写得像原帖就够了,而是要学到真本事、真本领。

这个道理其实跟我们参加**是一样的。按道理来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得到相应的分数,不是那几个**数字,而是希望你学到知识,分数只是衡量你学到知识多少、好坏程度的指标之一。

所以,临帖的像和不像也是如此。临帖临得像,就说明在大概率上,该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技巧比较多了。临得不像,说明大概率上学习者学到的知识技巧比较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掌握、利用好临帖这一学习方式呢?

有人说,这个简单呀,只要背下来就可以了。

可以说,这个方法简单有效,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也最愚蠢、最懒惰。因为不独书法,世界上其他一切,只要你记住了似乎都万事大吉了。

但是,人的精力和记忆力毕竟有限。并且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大量信息根本无须记忆,只需储存、感知和体验即可。难道你的记忆里能比U盘还要准确么?

人的优势就在于人如果体验、感知了大量的书法字帖、理论知识,那么他可以写出优美、动人的书法,但是U盘永远不能。

并且在中国古代,古人学习书法从来不提倡背帖。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孙过庭的《书谱》中得到验证。

余志学之年……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这段话是孙过庭自述其学书体验的一段话。前半部分主要在赞美王羲之、王献之、张芝等人书法的精妙,从点画形态上、结构气势上铺陈赞美。

接下来这句话比较关键: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大概意思就是这才是才能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灵和双手都能流畅表达。下笔不是随随便便写,而是有他这样写的理由。

而后半部分这句话是在批判一种现象,即那种心里面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中对用笔、运笔的技巧、道理感到迷惑不解的人,如果这样还想着写书法的时候要力求做到妍美巧妙,难道不是很荒谬的事情么?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学习书法,必须要掌握“拟效之方”“挥运之理”,这样才能求得书法的美妙,而不是背帖,死记硬背。

接着,孙过庭说出了另外一段话,我认为这段话正好可以用来解答我们临摹书法的时候,该怎么学习。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这段话比较难懂。首先,孙过庭在这里列举了四种学习临摹书法必须注意的方法,即“执”“使”“转”“用”四种方法。

具体这四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今天限于篇幅无法展开,孙过庭也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说孙过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

这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将学到的东西分门别类的编写、总结在一起(编列众工……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这样,书法真正规律性的东西就呈现出来了,哪里还需要死记硬背呢?

死记硬背是懒惰不愿意动脑子的结果,而虽然总结规律需要你去动脑子,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你的时间,并且也不会出现那种“离了字帖就不会写字”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离了字帖就不会写字了呢?这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书法的规律。这些人掌握的,只是书法的“个性”,个别性,没有上升到一般普遍的规律。

这样,在自己临摹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无法调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共性的东西,就会造成好像自己离开了字帖就无法写字、离开了字帖就没办法创作的局面。

在唐朝孙过庭编撰《书谱》之后,宋朝有个叫姜夔的人,写了《续书谱》。在《续书谱》中,姜夔专门论述了临摹:

摹书最易……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精顿异,所贵详谨……

姜夔一上来就说摹书最易,实际上,姜夔是把“临”和“摹”分开来论述的。后面的思路分析也是如此。接着姜夔就具体的临摹方法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临”和“摹”的缺点好处,最后指出,总的一个原则在于“贵详谨”。因为临摹如果稍微有一点不和原帖一样,就会让书法的精神气韵消散殆尽。至于要不要背帖,要不要记住,姜夔认为,临写容易有长进,摹写容易忘掉字帖的字形结构。所以,姜夔的主张自然也就呈现出来了,他也不主张背帖,而是在临写过程中慢慢熟悉。

所以,我们说,在临摹书法的过程中,背帖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一个办法太耗时间,而且大部分人是无法全部记住的字帖所有细节的。就像姜夔说的那样,“毫发失真则神精顿异”,而大部分人的记忆又都是模糊的、高度概括化的,凭着这么不可靠的记忆,想要全部记住其中的细节,几乎不可能。

所以,我们主张在熟练的基础上,总结其中规律,这样就可以解决“背帖背不下来,离帖又写不好”的怪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