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的交通,我们早就习惯了“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等等的表述。按此常理,北京应该有个一环路。尽管北京城的地图上,压根儿找不到“一环路”这几个字。但人们关于“一环路”的说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真不好回答。
首先,通过研究我发现,这个问题的**似乎是:北京并不是没有一环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发现关于京城“一环路”的来源,非但有,还不止一个。
有人认为,北京的“内环路”就是所谓的“一环路”。由平安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崇内大街,崇外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形成一条环路,构成北京内环。
也有人说,环绕紫禁城一周的道路就是北京城最早的“一环路”,长安街就是一环路的一部分。这听起来比“内环说”有道理,但实际上当年东西长安街是不通的,天安门和中华门之间还横亘着千步廊。
虽然没有明确的“一环路”,那么难道最早开始修建的北京环路还不是二环路吗?还真不是!正确**是“三环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有了,当时只有人民大学往东经牛王庙(今三元桥)再往南经大北窑、分钟寺再往西到木樨园这么一段,分别叫北环路、东环路、南环路,统称三“环”路。至于说二环路,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修建,彻底完工于1992年9月。
但是也有过一环的说法儿:比如五环,当年五环通车的时候是收费的,因为它的定位不是城市快速路,而是高速。虽然在2004年1月1日停止收费,但它依然是北京城区外围的第一圈儿高速公路,曾经有过“北京公路一环”的叫法儿;六环到现在还是收费的,它的“外号儿”叫公路二环。
我们把时钟往回调调,先多调一点儿:在明清时期,北京的街道呈“棋盘状”,东西、南北皆可贯通,虽然中心位置有皇城阻隔无法穿行,但还是有道路可以实现贯穿的。
如果想实现环城,城墙上头或许可以,但一般人又不能随便上去遛达、有守城兵,所以那时的北京城,没有一条路是环线。时间来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虽然为了通行方便在城墙上扒了好几个大豁子,北京很多叫“豁口儿”的地名就是这么来的,但城墙和城门基本还都在。这个时候内城出现了一条可环行的道路:从天安门前往西、到西单奔北、过西四到平安里,顺现在的平安大街向东、到地安门,然后向北到鼓楼,再向东过交道口、到北新桥;从北新桥往南、过东四到东单;往西拐就回到了天安门前。
当时北京已经有了公交车,是老式的有轨电车(其实民国时期就有了),电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都在天桥,从天桥开出后,经山涧口、珠市口、大蒋家胡同、前门,到天安门,然后就进入这条环线,绕一圈儿之后再回天桥。这是北京真正的一环,要不当初在老城圈儿旧址上修的环路干嘛叫二环呢?不过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拓宽、改造等工作的进行,如今已经不再认为这是环路,因此北京也就没有了一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