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
图片来源**
躬亲政务 内外兼修
刘庄少小聪慧精明,即位之后,多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有天,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了登记簿,发现有错后,大怒。急召尚书郎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大接起来。正在宫外的尚书台长官钟离意听说后,匆匆进殿,叩首求情道:“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这才渐渐息怒。又有一日,郎官药菘仅因微小的过失,竞惹得明帝抄起木棒就打。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二月四日,正值初春,冬意未尽,明帝到东方视察,并在下邳(今江苏邳县)亲自耕籍田,意在提倡务农。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诸政颇多绩效。
东汉王朝经光武朝的中兴,统一的封建王朝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明帝时更趋强大,这就使它有可能开展一些巨大的全国性工程。治黄的成功即是明帝“内修”的重大成就。
公元一世纪初,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河北交界处)决堤,河道南移入汴渠,并改从干乘(今山东高密北)入海。由于没有堤防,河水泛滥成灾,尤其是兖、豫二州连年遭水灾,“百姓怨叹”。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明帝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及其助手王吴修治黄河。在工程中,王景等充分发挥了创造精神,他们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至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千余里修渠筑堤,使黄河和汴渠分流并相互洄注,每十里立一水门调节控制。据近人研究,这是一个能分洪滞洪,沉淤泥沙,冲刷河槽的巧妙方法,符合水利科学的原理。由于这次治黄的成功,再加上西汉末年以来在黄河中、下游**垦荒的减少。此后八百多年间,黄河长期安流,不曾改道,水忠亦少。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是明帝刘庄一生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加强内修的同时,明帝在对付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问题上也很下了一番功夫。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日渐恢复,明帝一改先帝刘秀时的守势,转而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建武24年(公元48年)春,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自光武至明帝初,南匈奴与东汉基本上维持一-种良好的臣属关系。北匈奴受南匈奴打击后,退居漠北,社会经济极度萎缩,迫切需要与中原交换产品,提出与汉“合市”。明帝遂“冀其交通,不复为寇”,于永平七年(公元64年)准许合市。不料却引起南匈奴的猜忌。永平八年(公元65年)秋,北匈奴派两千骑兵准备和南匈奴部分叛乱分子接应,伺机南侵入东汉,后见东汉有备,才退回。但此后,北匈奴不断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致使河西城门昼闭。不彻**服北句奴,东汉北部边境将无宁日。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四月谒者仆射耿乘上书请求征讨北匈奴。明帝早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是年明帝派窦固、耿秉率南匈奴及羌胡、乌桓、鲜卑等少数发族骑兵四五万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揭开了东汉与北匈奴战争的序幕。窦固西出酒泉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耿秉击匈林王,绝幕六百里,至三木楼山而还。汉军初战告捷。
然北匈奴的威胁并未解除,因为他们控制着西域,致使西域诸王纷纷与汉对立。为此,明帝决定先经营西域,断其右臂。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明帝派窦固、耿秉率兵出昆仑塞攻西域东部的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等地),迫使车师王降汉,并设都护及戊已校尉,遣数百人屯田。自西汉末至此中断了65年的中原与西域交通又得以恢复。
在同北匈奴进行战争的同时,东汉**就着手策划以政治方式解决西域问题。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令假司马班超及其从事郭恂出使西域。班超等一行共36人,首先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在鄯普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的离间使者100多名,并示以匈奴首级,使鄯善"一国震怖",班超趁势宣告东汉**告慰之意,果然使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决心依附东汉,永无二心,并纳子为质。班超亦受朝廷嘉奖,升为军司马。制服鄯善后,班超又来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迫使于阗王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又“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最后要解决的是疏勒(今新疆喀布市),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春,班超抄近路至疏勒,劫缚本是龟兹人的疏勒王兜题,另立故王兄子忠为王,疏勒归附。至此匈奴人在北道的势力清除,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发展。
对其它周边各族,汉明帝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永平元年(公元58年)九月,西北边境的羌人进攻陇西,叨帝遣张鸿讨叛败归。冬十月又派窦固、马武前往,大破羌人,并将其余众2000人内迁至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等地。东北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与东汉的关系在明帝时保持良好,基本上“保塞无事”。居住在西南和南部的诸民族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密切。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统率其属下的七十七王约55万余人内附东汉。明帝在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博南(今云南永平)两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合建为永昌郡。周边地区的相对稳定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原与这些少数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图片来源**
守礼求佛 纳谏去奢
自西汉董仲舒理论体系形成后,以儒家学说为主的思想便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统治思想。汉明帝刘庄就非常崇尚儒学,儒学成为其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还亲自在太学讲解经书,儒生执经请教。他还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校于南宫,号称“四姓小侯”,并让有学问的储家经师当他们的老师,就连南匈奴的贵族也送其了弟前来学经。“五经”之中,明帝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
由于“崇儒”,所以明帝也重视“守礼”。永平元年(公元58年),东平王苍认为汉室中兴三十余年,四方安静,天下太平,应该重新制定礼教圣乐。明帝欣然同意,即和苍共同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 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明帝为太子时,曾从师博士桓荣,学习《尚书》。即位后,仍尊桓荣以师礼。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便常常亲临太常府听课。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时,明帝却谦虚地说:“ 老师在座,不必问我。” 时桓荣年渝八旬,常患病不起,明帝则派太医为其治病。一次,明帝豪自前往探望,一到巷口便停下御车, 徒步一直走到桓荣的病榻前,流泪涕泣。桓荣寿终,明帝又亲执**之礼,做孝服为其举哀。明帝这样做固然是出于师生之情,但更重要的是其表率作用,意在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 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及政治统治。
对于佛教,汉明帝也不意反对,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虽然明帝曾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这不过是见机行事。据说,明帝有一夜入梦,见一高大金人,头顶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欲上前访问,那金人呼的一声腾起凌空,向西方飞去。忽然,一只猛虎张牙舞爪,直奔明帝而来。危急之时,但见天空掉落一样东西,那虎见了,便没命地逃往山麓去了。明帝走近一瞧,原来是本极大的书,上写(大乘宝卷)。梦醒之后,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上朝明帝将梦中之事告知众大臣,博士傅毅解释说:“ 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今天陛下所见之金人,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呢!”明帝听后,越觉奇怪,便决意派人去西天弄个究竟。于是命郎中蔡愔、林英西住天竺,求取佛经。蔡、林二人一路风尘,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取得佛经42章及一幅佛像,用白马驮着回到洛阳,随行的还有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明帝又下令在洛阳城中建一佛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佛教。此寺就是著名的白马寺。
纳谏去奢是光武帝刘秀倡导的,明帝仍然效仿。明帝虽性“褊察",好为严刑,但并不拒谏,常能从善如流。如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明帝大起北宫。时天下大旱,尚书钟离意免冠上疏谏止,并以成汤遭早以六事自责为喻,明帝见疏后,立即诏告,表示“戚然惭惧",并下令“止作诸宫,减省不急。”钟离意还多次上书去严刑,止奢汰,多为明帝采纳。后来明帝修德阳殿,钟离意出任鲁相,殿成后大会百官时,明帝说:“钟尚书若在,此殿不立。”可见明帝对谏臣之态度。
明帝反对奢华,提倡节俭可从他为自己修寿陵时看出。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开始预建他的坟墓,,吩咐说:“只要把排水系统修好,坟丘不得堆高。身死之后,扫扫地面,一碗水,一点干肉干粮,就可以祭祀。过了百日,每年祭4次。墓圆只准设立士兵数人,负贵洒扫。胆敢增加或扩大营建的,以擅自改变皇家祭庙法处刑。”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死前遗诏:“ 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其俭朴可见一斑。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秋,明帝染病,崩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洛阳西北37里),谥号“孝明”,庙号“显宗"。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