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很快介入这场战争。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局势瞬间翻转。原本几乎要失败的李承晚,看到了统一的机会。然而,随着志愿军出兵朝鲜,李承晚的想法落空了,可他似乎不甘心失败。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有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这段话再现了**不惧怕任何敌人、任何困难的革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当战争有结束的可能性时,**毫不犹豫地按下停止键。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很快就在朝鲜战场出现了敌我双方在三八线僵局的局面,美国**意识到军事统一朝鲜可能性越来越小。
**则认为通过谈判方式实现停战可能性很大,决定“边谈边打,争取谈判解决问题”的方针。美国方面也意识到战争难以继续持续下去,尤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从长津湖撤退的照片传回美国后,舆论哗然。
照片中美军陆战队士兵们满脸血污、双眼无神,一脸茫然和绝望。这些士兵的亲属愤怒了,他们走上街头****,要求总统杜鲁门立即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愚蠢战争”。原来很少报道朝鲜战争的美国媒体,也开始疯狂报道,呼吁“**必须得做点什么。”
一时间,美国**众矢之的。与此同时,参与竞选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不停地宣称,“一旦自己当选总统,将以最快的速度迎接美军回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杜鲁门**不停地开会,会议议题从原先讨论是否使用原子弹,到如何以体面的方式撤出朝鲜半岛。
败退的美军
当时亚洲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很担心,为防止朝鲜扩大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在1950年12月5日,印度牵头13个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朝鲜和平方案》,即“十三国提案”,提议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问题”,12月14日,联合国通过了“十三国提案”。
谈判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发现了这个时机。1951年5月,美国**找到乔治·凯南。乔治·凯南是美国资深外交官、著名“遏制战略规划师”,当时他已经在大学当教授,由他出面不会损害美国**的“颜面”。
5月31日,乔治·凯南以“偶遇”的方式找到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希望他给中朝双方带话,“美国方面愿意坐下来谈判解决朝鲜问题。”斯大林立即给**致电,询问中方关于停战的意见。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表演讲,认为实现谈判是可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双方军队撤离三八线。”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当天,杜鲁门则表示,“我们美国愿意参加和平解决的谈判。”
双方都表达了谈判的诚意,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即将开始。**给谈判代表提出了一个总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最终达到结束战争”,即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争取和,不怕战,准备拖;谈要耐心,打要坚决,据理力争,直到取得公平合理地停战。
李承晚看到双方表态后,意识到停战谈判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于是单方面提出了停战的五点建议:
1、中国军队必须完全撤出韩国,这点没有商量余地;2、北朝鲜**必须解除武装;3、联合国必须禁止任何第三方势力向北方**提供任何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援助;4、韩国官方代表必须充分参加停战谈判;5、任何计划或行动都不会被视为具有与韩国的**或领土完整相抵触的法律效力。
李承晚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承晚这哪里是为了停战,俨然就是要求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缴械投降。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首次谈判在开城举行。谈判一开始,双方就矛盾重重。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双方都没有想到战俘遣返问题成为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
7月26日,双方确定了之后谈判议程:1、通过议程;2、尽快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3、实现停火和休战的具体安排;4、关于战俘遣返的安排;5、尽快向双方有关各国**建议事项。
**根据敌我情况,亲自拟定了停战谈判方案:1、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停止一切军事行动;2、双方军事力量从三八线后,各自向后撤10英里,建立非军事区;3、双方立即停止从外部向朝鲜的一切军事调动;4、停止军事行动后3个月后分批交换全部战俘;5、所有外国军队3个月后逐步分批撤离朝鲜;6、南北朝鲜难民需要在4个月内返回原来的居住区。
美国代表提出中朝军队自当时战线后撤38到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遭到拒绝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通过战争的胜利得到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既然谈判不成功,军事上的行动只能继续,时间来到了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就任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一上台,先是来到朝鲜视察一番,谋求所谓的“光荣停战”。
2月2日,艾森豪威尔发了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他说:“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这是一种恫吓,此外,艾森豪威尔还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谈判桌上不作出让步,美国就要扩大战争,必要时会使用原子弹。
毛主席
2月4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上作报告,对艾森豪威尔的威胁直接针锋相对,“如果美国新**仍然执行杜鲁门**的政策,仍然无意于恢复板门店谈判而继续扩大朝鲜战争,那么,中朝人民在这方面也将继续斗争下去,并且是有了充分准备的。”
**在闭幕会上,更是指出:“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和中国**的强硬态度,让美国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朝鲜停战谈判问题。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立即遣返重病中的战俘。
美国这是投石问路,4月26日,中断6个多月的朝鲜停战谈判复会。谈判恢复后,根据**的策略,中朝方面采取颇为灵活的战术,将原来双方各自后退10英里作为分界线,改为后退2公里。
5月25日,美方代表接受了朝中方面提出的战俘全部遣返方案。美方没有提前告知李承晚,后者一气之下直接将谈判代表撤走了。
早在5月7日,李承晚就在汉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叫嚣,“必要时将单独作战,要向鸭绿江边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看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得不到双方回应,李承晚决定玩一票大的,单方面扣押战俘。
6月17日晚,李承晚以“就地释放”的理由,将朝鲜人民军2.7万名战俘押送到南朝鲜军队训练中心。这是强烈的挑衅行为,“联合国军”司令部也被蒙在鼓里。李承晚立即公开拒绝停战协定的条款,“按照目前的条款,停战对我们意味着死亡。我们一贯要求应该把**军队赶出我们的国土,即使在这样做时,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也在所不惜。”
朝中谈判代表
美国**原本就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李承晚闹这一出,于是立即推卸责任,表示这是李承晚单方面的行动,给“联合国军”司令部没有任何关系。一些美国官员提议,实在不行就将李承晚暗杀,换一个傀儡。
李承晚的行径完全是破坏停战协定,立即遭到国际舆论谴责,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立即给李承晚发去照电,要求立即停止这一行为。眼看朝鲜半岛即将迎来和平的曙光,又被李承晚罩上了阴影。
6月18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接到“联合国军”代表团团首席代表哈里逊的信件。信中,哈里逊简单介绍了李承晚“释放”战俘的行动。为了撇清责任,哈里逊说:“这起行动显然是经过秘密筹划,是由韩国**的最高一级加以缜密的配合”,还说:“司令部正努力挽回这一局面。”
艾森豪威尔也没闲着,立即给李承晚发出一封急电。电文措辞严厉,主要内容有两点:
1、如果你继续坚持目前的方针,你将无法得到“联合国军”司令部的配合。因此,建议你立即回到谈判桌上来;2、以朋友的身份“好言相劝”,希望李承晚立即找到一个纠正这一个局面的方案。
艾森豪威尔这封急电意思很简单,李承晚你别瞎搞,我们已经不想再继续战争了,你自己惹的祸自己去解决,别影响停战协定的签订。那么,面对李承晚的破坏谈判的举动,**等人作何应对呢?6月19日,北京**,**同朱德、周恩来交流朝鲜谈判形势。
毛主席
周恩来说:“目前看来和谈越接近成功,李承晚就越大发牢骚、怨言。南朝鲜最近反美**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李承晚更是号召南朝鲜军队采取单独行动,他甚至在一次**上宣称无论板门店发生什么情况,目标依旧不变,目标就是从南方进军到鸭绿江,必须战斗直至鸭绿江!”
一旁朱德说:“李承晚太嚣张了,我们志愿军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跟恶棍打交道,如果不把他打个鼻青脸肿,他也不知道你的功夫,更不知我们的厉害。”
**则说:“看来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并不团结,分歧和争吵有扩大的局势。鉴于这种形式,我们必须在军事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针对这一情况,**致电李克农转金日成、彭德怀,提议两人给克拉克写一封措辞强硬的信,要求对方保证这类事情不再发生,还必须追回战俘。因这次意外,彭德怀离京前跟**就停战协定前再给予南韩以军事打击,**表示同意。
6月20日,彭德怀抵达平壤,立即跟远在开城的朝中谈判代表通话了解情况,邓华、杨得志等人一再请战,表示如果能给予李承晚集团打击,这样更加有利于停战协定的签订。彭德怀同意了,当晚他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给**发去一封电报:
“主席,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须推迟至月底比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
毛主席和朱老总
也是在当天,朝中谈判首席代表南日将军在谈判现场,宣读了彭德怀和金日成联名给“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信,斥责美方纵然李承晚的嚣张行为:
“我们认为你方必须为这起严重事件负责,必须负责立即追回被扣押的全部战俘,并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现同类事件!”美方代表自知理亏,一再表示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接到彭德怀电报后,当即复电:“从目前情况来看,停战签字必须推迟,至于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一场大战,箭在弦上。
6月22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发起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是南韩伪军防线的突出位置,弧形面积约25公里,纵深约9公里。
李承晚将首都师、第6、第8、第3师安排在这里,这些军队都是南韩的精锐。为了防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李承晚在这里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包括坑道、地堡、3至15道铁丝网,以及地雷阵地等。
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志愿军第20兵团做了充分准备。我方的**如下,第20兵团第67、第68、第60、第54军和加强第21军,以及配合作战的第9兵团第24军,总兵力24万人。第20兵团将兵力分成3个作战集团:
西集团:第 68 军(欠第 202 师)、第 54 军第 130 师;中集团:第 67 军、第 54 军第 135 师、第 68 军第 202 师(欠第 605 团);东集团:第 60 军(附第 605 团)、第 21 军(欠第 62 师、另配属第 33 师)。
为了增强第20兵团的火力,志愿军司令部除了将第21军调归第20兵团指挥外,还给其配备了加强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1个团,榴弹炮兵1个团另1个营,反坦克炮兵3个连,工兵4个营。
杨勇
同时,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调动10个汽车团2000辆汽车昼夜运送物资,前后共运送物资1.5万吨,炮弹70万发,**124吨。如此一番操作安排,使得第20兵团拥有火炮超过1100门,超过了南韩660门,还配了20辆坦克。
同时,敌我兵力对比为1:3,火力对比为1:1.7。不少志愿军老兵感慨,“弹药如此充足,这真是一场富裕的仗。”就在20兵团进行战前准备工作时,**则向谈判代表团致电,提出谈判复会后暂时不向对方提出修改军事分界线问题,推迟到军事行动后视情况而定。
**还建议停战签字的日期推迟到7月20日以后,“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掌握主动,争取停战。如果能争取停战签字,则不论李承晚参加停战与否,或参加了而在停战后还是破坏,我们均可以停战协定的签字来瓦解联合国军阵营和美、李军的士气。如果不能签字,则主动权仍在我们手中,可以继续在政治上、军事上打击敌人。”
7月13日晚9时,第20兵团向南韩军四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打响后,志愿军1100多门火炮密集发射炮弹,不到半个小时就向敌人阵地倾泻了1900多吨,敌阵地主要工作瞬间灰飞烟灭。
杨勇作为20兵团司令,当他接到作战命令后,亲自深入前沿阵地了解敌情。金城战役历时15天,志愿军把阵地向南扩展140多平方公里,毙伤俘敌 5.2 万余人,超过预定歼敌人数近3倍,同时将战线向南拉直。
杨勇在日记中写道:“金城反击战是自五次战役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无论是对兵团,还是对我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更应该发挥部队的创造性、勇敢精神和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切记。”
金城战役志愿军部署
在强大实力面前,之前嚣张的李承晚不得不低头。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当天下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对志愿军发动的金城战役,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在我的心中毫无疑问地认为,这次**攻势的主要原因,假使不是唯一原因的话,是给大韩民国陆军一个迎头痛击,并向他们及全世界表示‘北进’是说易行难的事。”
按理,李承晚看到“联合国军”跟中国志愿军交手情况,知道仅靠南韩军队是无法跟其抗衡的,为何他还是如此嚣张呢?
种种迹象表明,李承晚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反对停战态度,有一个重要目的,操纵国内政治。1951年底,李承晚首个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为谋求连任,李承晚发起了一场修改宪法运动,但这未能改变他在政治上的颓势。
1952年5月,宪法修正案遭到国会否决后,李承晚以“扫荡消灭残余**”为由宣布釜山等地区**,同时以“私通共党罪”拘捕11名议员。李承晚一番操作,引发南韩政坛一片混乱。7月,所谓的“拔萃改宪案”通过,李承晚得以连任总统。
但是,修宪的失败,让李承晚意识到国内反对自己的势力很大。通过强调“共产主义威胁”威胁的存在,以及反对派跟这些力量的勾结,试图提高民众对他的支持,从此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样的局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矛盾,把国民目光吸引到对外战争上。1953年1月,担任总统前就许诺尽快结束战争的艾森豪威尔,加快了与中朝和平谈判步伐,李承晚还是不以为然。
李承晚
4月24日,李承晚向美国**提交了“北进统一”**书,他还召集军长以上军官密谋,商量如何摆脱美军指挥的对策。李承晚此时提出这样对策,最大原因是当时南韩军队已经承担了近70%的作战任务。
一方面,“北进统一”看起来是一个很不恰当的策略;另一方面,只要**的势力还在朝鲜北部,加上南韩内部反对李承晚的势力,李承晚认为就必须对外保持一副不轻易投降、将战争进行到最后的姿态。最后,李承晚甚至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为了自己那一丝可有可无的面子,也为远东地区留下了一个微妙的“战争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