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1日,G20峰会会标发布以后,很多人好奇:它的设计者到底是谁?会标上的拱桥是杭州的断桥吗?昨天,我们采访到了G20峰会会标的设计者袁由敏,以及另外两位主创方宏章、隋焕臣。袁由敏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专业老师,在之江·凤凰创意国际园开了一家工作室,取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九月九号设计”。
设计草图
LOGO设计者隋焕臣(左)、袁由敏(中)、方宏章(右)。
从2000多份方案中脱颖而出
竞标结果公布的那个下午,袁老师至今印象深刻。兴奋之余,他和团队成员很快冷静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创意在哪里?
袁由敏有经验,他设计过福州青年运动会、世博会生命主题馆等重大活动会标;对杭州也有感情,是在杭州生活了26年的新杭州人。
仔细研究了历届G20峰会的会标,在坚持功能性和辨识度大原则下,袁由敏和团队设计了7套方案(组委会要求不低于3套),造型都不一样,有三潭印月在西湖中的倒影、有折扇上的西湖,还有宝石山水墨画等。
G20会标设计是全球招标,共收到2000多份设计方案,之后开始由专业委员会进行层层筛选。
谁都不知道哪个方案能最终入选,袁由敏只知道,桥形意象的方案,一段时间就要修改一次,前前后后修改了7次。后来他才知道,在修改的过程中,这个方案从TOP100,一步步进入了TOP20、TOP5,最后到TOP3。
这个TOP3也是最后上报北京的方案,有以六和塔为主题、祥云为主题,还有一个就是袁由敏团队设计的桥形轮廓造型。
袁由敏说,直到公布前一周,我才接到有关微信,说**签字确定,选用我们的方案。当时特别激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展翅高飞。
会标上的桥 原型是杭州的哪座桥?
2016年G20峰会会标图案,由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桥形轮廓,为什么要选择桥形形象?
袁由敏说,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便被描述为“千桥之城”,大运河上有拱宸桥,苏堤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吊桥”,白堤上有断桥、锦带桥,苏小小墓旁有西泠桥等。桥是杭州特有的文化标志。
桥还有沟通的含义,桥是一种国际化的符号,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明白这个含义,它是连接双边、构建对话机制的载体,能够更好地诠释G20峰会的内涵。
很多市民认为,会标上的桥看着很像西湖边的断桥或者锦带桥。
袁由敏笑着说:其实会标上的桥,并没有原型。G20峰会是国际性的盛会,会标上的桥形,代表的是开放、包容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是一座精神之桥。
巧妙嵌入“中国”印章
会标上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印章。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印章是个人信用的体现,合同等重要文书后面只要加盖印章,双方都要遵守。袁由敏说,把印章嵌入G20会标中,体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中国”印章,最初设计的是多个版本的“西湖十景”肖形章,后来在相关建议下,最后选用隶书,是因为汉隶看起来更有气质,更有中国美,也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的气质。
设计过程中,每个细节都经过千锤百炼。
袁由敏说,对设计团队而言,设计过程中最困难之处在于,要让很多非专业人士了解到会标中线条粗细均衡度的把握。线条间的粗细涉及到1毫米与1.2毫米之间的关系,乃至1.2、1.1、1、0.9、0.98毫米或者更细的调整。
团队主创隋焕臣说,在设计过程中会将60种不同线条从粗到细全部打印出来,进行各种测试。在外人看来,这20根线其实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背后我们做了很多细节处理,比如在拱桥线与“2”交叉的地方,会把拱桥线设计得细一些,消除交叉影响,保证有视觉上更清晰、更完整、更平衡的效果。
虽然七易其稿,但团队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每次修改,专业委员会等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坚持的,最后也都保留了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G20会标,其实也不是第七稿,而是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