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发展大跨越

娱乐2024-11-26 19:48:09

合肥大发展大跨越_http://www.jzs.cc_娱乐_第1张

从春到冬,

从生产车间到港口码头,

从乡村到城市,

微观个体日新月异,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背后,

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澎湃奔腾。

十年来,

合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开放发展行动计划,

开放型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一个立足“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牵手丝路的

改革开放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十年来,合肥开放型经济成绩斐然,擦亮合肥对外开放靓丽名片。

进出口总量突破500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市进出口逆势上扬,进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44.8%提升至2021年的48.1%,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2012年的第9位提升至第8位。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176.4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514.6亿美元,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12.6%。今年1-7月,进出口327.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8%。

高新产品出口占比翻番。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4倍以上,同比增长29.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4.1%提高到2021年的46.9%,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进出口总额过亿美元企业达70家。2021年我市进出口实绩企业达3435家,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2012年的29家增加至70家,过10亿美元企业由0家增加至12家。2021年联宝科技成为全省首家百亿美元外贸企业,连续八年位居全省进出口企业第一位。

四大产业出口超10亿美元。依托我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以产促贸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产业集群,带动我市家电、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组等“合肥智造”产品走出去,催生出家电、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四大出口超10亿美元产业。

全球贸易伙伴超210个国家地区。2021年与合肥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10个,形成了以欧盟、东盟、美国三大市场为主体,非洲、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广阔国际市场。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RCEP协定的深入推进,我市与“一带一路”、RCEP国家贸易也在不断增长,2021年,对“一带一路”、RCEP国家进出口占我市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7.3%、27.9%。

一列满载汽车及零配件的合肥中欧班列从北站物流基地驶出。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关键词

开放通道

十年来,合肥开放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构筑合肥对外开放新格局。

——水运港扬帆起航,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两成以上。合肥水运港现年吞吐能力达到60万标箱。2011年开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即突破5万标箱,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同比增长7.8%,开港以来年均增速23%以上。2022年1-7月集装箱吞吐量23.72万标箱,同比增长11.3%。

——合肥中欧班列驰骋丝路,融入“一带一路”新通道。2014年合肥中欧班列亚洲方向首趟开通,2015年、2016年合肥中欧班列欧洲方向(合肥-汉堡)和回程方向(汉堡-合肥)分别开通。自2014年开行以来,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其中:2021年累计开行668列、同比增长17.6%,开行量位居全国前10、长三角第2位;2022年1-7月开行509列、同比增长54.7%,截至2022年7月底开行线路覆盖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芬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18个国家。

——航空港羽翼渐丰,搭建合肥“航空货运走廊”。新桥机场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启用,是国内4E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2014年12月,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填补了安徽省无进境指定口岸的空白。2016年5月、7月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先后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开启了合肥对外开放的新篇章。2016年以来先后开通至深圳、北京、芝加哥、伦敦、洛杉矶、仁川、大阪航线,截至2022年7月底已开通国内国际定期货运航线7条。

停靠在新桥机场货机坪上的全货机。(图源:安徽机场集团)

关键词

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十年来,累计推出12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近3年推出的有320多项,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聚焦落实“国之大者”抓改革。合肥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切实做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合肥见成效”。

——科技创新方面。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推动科技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当好“科技情报局、成果转化局、高企服务局”,今年首批公示国家高企2203户,预计全年净增超1500户,总量有望突破6000户;依托安徽创新馆,推动科技成果“三就地”,实现“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创新馆累计举办转化活动220多场,促成转化项目金额近400多亿元;集成全市人才政策,对原有66个政策、136项条款全面梳理、系统集成,今年以来,累计招引大学生超过18万人;提高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天使基金从30%提高到40%、种子基金达50%,市天使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48个、投资额超13亿元,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户、国家高企超百户。

——生态环境方面。合肥坚持以巢湖综合治理为总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立巢湖综合治理指挥部,实现湖里、岸上、资金、项目等统一管理、统一负责,变“九龙治水”为“合力治水”,全湖平均水质稳定保持Ⅳ类,去年2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改革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沿环湖一公里打造12.3万亩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带,化肥、农药由零增长实现负增长,较2020年分别减量20%、10%以上;创新湿地保护修复机制,累计投资60亿元,全面建成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巢湖流域鸟类超过300种,鱼类达45种。

——粮食安全方面。创新现代种业体制,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将现代种业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之一,设立种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保种、护种、育种、引种、用种“五种并进”,全市持证种业企业239家,其中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位居全国第2,拥有丰乐种业、荃银高科2家A股上市企业,位居全国第1。

在荃银高科科研基地,科研人员在水稻实验田记录水稻生长情况。全媒体记者 苏玲 张正朋 摄

聚焦激发市场活力抓改革,合肥坚持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围绕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以**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

——强化“办好现有的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意识,先后出台企业超产激励、老企业上马新项目视同为新引进项目、产业链企业“老带新”奖励、促进龙头企业产业链供需对接等政策,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改革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及时召开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已调度重大项目22个、投资额8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供应工业用地1.3万多亩,增长2倍;调整林地3260亩,已达全年定额的1.8倍;市场化交易盘活铸造产能30万吨。

——深化节约集约用地改革,按要求实施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推出工业用地“弹性容积率”、科研用地从商业用地中剥离出让、低效工业用地“收储变收回”等举措。

——探索市级重点项目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把定标权还给招标人,让专家回归专业性。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72个项目、成交金额230亿元,此举得到各方充分认可。

合肥要素大市场建筑群。

聚焦大城市治理抓改革,合肥坚持由人力为主向人机交互转变、由经验判断为主向数据分析转变、由被动处置为主向主动应对转变。

——实体化运行规委办,2021年5月,从市自规局职能中相对独立出来一部分,探索完善市规委办运行机制,平均7天一次会议,专家全程参与,累计召开主任办公会、规划工作专项汇报会32次,审议通过产业、经营性开发、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项目130多个。

——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人防向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已建成城市生命线一、二期工程,覆盖51座桥梁、6000多公里管线。

——开展“职住平衡”试点,在高新区、经开区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实施“职住平衡”政策,供给房源比例从去年30%提高到今年50%,力争形成更多15分钟工作生活圈,累计通过申请人数1400多人,惠及区内等280多家重点单位。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抓改革,合肥坚持以“微改革”惠及“大民生”,努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创新疫情防控扁平化指挥体系,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大民生工程,因时因势调整政策,到目前召开了90次视频会商会、发布了41期通告。

——改革一、六、八中学联合招生方式,学生就近入学从“靠运气”变成“靠志愿”,今年学生意向达成率创新高,达94.7%,较去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倾力缓解“停车难”,实施免费停车、共享停车、扩容停车、智慧停车等创新举措,三年多来全市城区累计新增、释放车位40多万个。

——打造“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先后6次整合服务热线110条,实现“12345、有事找**”,不断提高知晓率、使用率、回复率、办结率、满意率。

合肥市12345热线**人员正在接听热线电话,记录来电问题。全媒体记者 任敏 摄

此外,聚焦激励干事创业抓改革,合肥坚持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把每年“出没出新招数、有没有新改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回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合肥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好“上进生”,争当“优等生”。

合肥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和产业规模快速集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量、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数量仅次于上海,位居长三角省辖市第1名;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位居长三角城市第4名;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GDP总量位居长三角城市第7,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与宁波并列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第1。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务实高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共建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重要节点链接地位进一步凸显。携手共建“满意消费长三角”,对接服务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协力构筑一批重点商圈。共同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继续组团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发挥长三角协调机制作用,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协调解决产业链跨省断供问题143项。

——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作用进一步彰显。推进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合肥国家实验室设立上海研究基地,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与上海光源在加速器、同步辐射等领域密切合作。加强科技要素对接,928台套仪器设备对G60科创走廊城市开放共享,7家企业联合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16家企业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对接,2021年以来签约长三角项目197个,投资总额超1100亿元。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全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合肥都市圈实现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的扩容升级,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聚力构建“一体化产业链”,组建186家重点企业参加的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及若干专项产业联盟。2021年,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45.4%的面积和50.1%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3.6%的GDP。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商合杭、合安高铁全线通车,铁路里程达884.6公里,铁路网密度772.9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通车里程和高铁里程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优化升级高速路网,合宁、合芜、合安高速“四改八”、滁淮高速已建成通车,“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基本形成,“两环十三射”高速路网加快构建。构筑世界级机场群,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与西部航空达成战略合作,新桥机场正式迈入“双基地”运营新阶段。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协同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项行动,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合肥与宁波片区合作共建。

商合杭高铁合湖段列车从合肥南站驶出。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持续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PM2.5年均浓度连续8年下降。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我市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纳入长三角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数字长三角,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加快推进异地医保即时结算,截至2021年底,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6万人次,医疗总费用超4.56亿元。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

关键词

招商引资

作为扩大开放和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合肥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年来,合肥通过“大招商、招大商”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推动“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产业布局持续实现新突破,助力合肥打造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动摇,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城市能级的不断跃升。目前全市约70%的存量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来的,60%的固定资产投资、50%的地方税收增量、70%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外来投资企业创造。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项目为王,通过招大引强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十年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2797个,到位资金超1.3万亿元,引进新开工(运营)大项目超1100个,涉及总投资超7780亿元,京东方10.5代线、美国康宁、晶合集成、蔚来汽车、大众安徽、沛顿科技、比亚迪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十年来,合肥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通过“双招双引”推动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十年间,集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1.4万多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汇集各类人才超10万人。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开发区、园区主战场定位,通过主导产业招商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年间,800个亿元以上省外项目在四大开发区落地,到位资金超5500亿,形成了高新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光伏产业,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站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和驱动芯片产业等战新产业集聚。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通过为企服务营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连续3年出台3版改革方案,推出316项改革措施,提供全心、全力、全面、全程的“四全”服务。

联宝科技笔记本整机组装车间。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王骏超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