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小年一般在哪一天

娱乐2024-11-28 23:14:02

钝按: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我们在微信上,不时可以看到朋友们发上来的关于庆祝“小年”的信息,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中国古代,我们民间的“小年”不是在农历二十三的今天,而是在二十四的明天,一直到现在,我们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如此,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南方的小年一般在哪一天_http://www.jzs.cc_娱乐_第1张

请由田钝向诸位看官细细道来——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俗称的“小年”。在“小年”这天,民间还有祭灶神的习俗。

祭灶神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是守灶之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间称“灶王爷”、“灶君”,温州话地区称为“镬灶佛”或“镬灶菩萨”。

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神”神位。灶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在浙南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关祭镬灶佛的民间故事和俚语,其中有一句俚语叫做“上凳上桌,还想上灰阁”。灰阁就是镬灶佛坐的地方,这句俚语就是讽刺某人心不满足,要高还要高、要好还要好的意思。

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民众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史料记载,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汉族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而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还有的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众说不一。

但不管怎么说,没有灶火,人们至今还在茹毛饮血,不能吃熟食,所以在旧时,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这应该也是对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的感恩和纪念吧。

相传,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在古代,每到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祭拜灶神。意在让灶王爷尝点儿甜头,多说些好话。希望来年平平安安,生活更美好。

宋代诗人范成大《祭灶》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从诗中可见,在宋代,民间过小年和祭灶还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过“小年”有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的两个日子呢?

这就要说到清朝了。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神也拜了。以后王族、官府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在包括浙南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民间,至今尚有“官三民四”或“兵三民四”的说法,意思是官府兵营过腊月二十三,民间过腊月二十四。

后来,在北方的很多地方,也效仿官府,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然而,包括平阳在内的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颇有古风的,仍然秉承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传统。

过去每逢腊月廿四,平阳县城大街上还会听到“镬灶神祭儿金银花”的吆喝声。

在我国很多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祭灶神,只限于男子。而在我们浙南风俗中基本上都是由家庭主妇来操办摆案。

具体操作方式是在灶神神像前摆上几样甜食、糖果、瓯柑及毛芋,点上红烛、清香敬拜一番后,将灶神旧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甜食或者是糖果粘在他嘴上,意在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用稻草扎成的“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就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除了祭灶糖之外,吃“毛芋”是浙南过“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食俗,各家将“毛芋”仔带毛皮放在锅里煮熟后,合家在一起薄皮就食,意在来年如“毛芋”生长一样,合家团圆,万事如意,而俗称“脖荠”的荸荠则意味着意来年能蓬勃生财。

在浙南温州话方言地区的民间,还有一首顺口溜叫做《廿四夜摆糖歌》,歌中有意识加入一些不是糖但谐音的词语:

红糖、白糖、芝麻糖,

落花生糖、冻米糖、鸡脚糖,

天主堂、礼拜堂、大会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煤气灶的普遍运用,传统的柴火灶在平阳城区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小年”祭灶这一传统习俗在城区也已经消失……

2016年贵一学堂的祭灶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