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瞻基有几位皇后

记录2024-11-28 21:59:18

《大明风华》是部大女主戏,讲述的是女主角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可在真实的历史中,孙氏的存在感很微弱,真正的奇女子、大女主是她的婆婆,诚孝张皇后。

历史上朱瞻基有几位皇后_http://www.jzs.cc_记录_第1张

为了避免外戚专权乱政,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后宫不可干政”的规矩,但这还不保险,他还下令皇家子弟迎娶没有根基的小门小户之女,使后宫和外戚不能互为援手。

这些措施很有效,明朝基本杜绝了外戚干政的状况。至于后宫,明朝出名的宠妃很多,比如万贵妃、郑贵妃等等,但是她们再怎么称霸后宫,也无法插手朝堂之事,祖制不许,皇帝不许,大臣们也不许。

太子妃时期的张皇后,温婉可爱

张皇后:有吕武之能而无吕武之风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后妃们普遍安于后宫,只愿做君王的解语花。能够插手朝政、并且做得不错的也就两位:大名鼎鼎的马皇后和诚孝张皇后。

马皇后就不说了,和朱元璋是患难夫妻,地位超然,朱元璋敬重她,容许她干涉朝政。但马皇后很有分寸,很多时候是通过劝谏朱元璋来影响朝政,她本人还是隐于后宫。

而张皇后不一样,到了后期,她是直接主政了。

丈夫朱高炽在世的时候,张皇后就是个贤内助,政事上给朱高炽一些意见;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登基,她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才能,大事小事朱瞻基会跟她商量。

此时的张皇后,虽有丧夫之痛,但儿子孝顺孙儿可爱,聊可慰怀。不料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遗诏中说:“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这说明他认可母亲的政治能力,至于皇后孙氏,就是个附带的。

孙氏可以沉浸在悲痛中,张皇后却不能。夫死、子亡,孙儿年幼,她得为儿孙们守好这江山。从此直到去世,张皇后都是实际上的摄政太皇太后,朝堂大事皆由她来决断。

大臣们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她以祖宗之法拒绝了。无论对于张皇后还是大臣们来说,这都是件很难得的事。

每一代大臣,对于后宫妃嫔们都有着警惕之心,一有干政的苗头就要打压下去,免得出现武则天、吕雉那样的事情,尤其明朝大臣,更是出了名的骨头硬,他们肯奏请张皇后垂帘听政,那是真对她放心,相信她不昏庸、不恋权;

而张皇后手握大权多年,肯定也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其实名利的诱惑对男人女人都一样,一旦“垂帘听政”,必然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张皇后果断拒绝,这说明她头脑一直很清醒。

她深深的知道,大臣们欣赏的正是她不贪权的态度,一旦她表现出对权力的重视,必然会被他们联手压制,引起朝堂动荡,就算自己暂时取得上风,身后事也难以保证,就如吕家,在吕雉去世后遭到了残酷的清算。

以其那样,还不如保持现状,表面上绝不走到台前,只在背后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主导一切。这为她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大臣们盛赞她有吕武之能而无吕武之风。

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对她的评价是:“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汉唐女主,指的就是吕后和武则天。

张皇后:一语定君王

张皇后极有大局观。

朱瞻基突然离世,后宫前朝惶恐不安,不知哪里传来一种流言,说太子朱祁镇才有9岁,年纪幼小不能为君,襄王朱瞻墡将成为下一任皇帝。

张皇后听说后,立刻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群臣山呼万岁,止住了流言。

可以说张皇后的一句话,确定了朱祁镇的新君地位。

虽然从礼法上来说,太子必然是皇帝的继承人。但历史上的太子很多,顺利登上皇位的又有几人?

其实站在张皇后的角度,朱瞻墡登基对她更有利。朱瞻墡也是她的亲生儿子,如果朱瞻墡当皇帝,那么她还是皇帝之母;如果朱祁镇当皇帝,她就成了皇帝的奶奶,辈分是更高了,但朱祁镇的亲娘孙氏还在呢,孙氏要是有野心,大可和她抗衡,她的权力会被减弱。

张皇后极为聪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她还是支持朱祁镇。因为这是对大明最有利的,子承父业才是正统,兄终弟及是特例,必然引起骨肉相争、朝堂震荡。

多年后,《大明风华》的女主原型孙氏面临类似的选择。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俘,在大臣的坚持下,孙氏做了相反的决定,放弃时为太子的孙子朱见深,选择儿子朱祁钰(还不是亲生的),当时似乎是平稳度过了,却埋下许多隐患。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离心,反目成仇;大臣们各自投资,互相倾轧,党争愈烈;朱见深本应被精心教养,叔叔登基后整日担惊受怕,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口吃,文化教育也没跟上,直接长废了,后来他会爱上年长的万氏,和幼时缺乏来自女性长辈的关爱很有关系。

不管是从母亲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孙氏似乎都不合格,她没有自己的立场,随波逐流。

当时朱瞻墡还活着,知道朱祁镇被抓后赶紧上书朝廷,请立朱见深为皇帝,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无疑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奏疏送到京城时,朱祁钰早已当上了皇帝。

如果张皇后还在世,选择的肯定是朱见深,夺门之变及之后的血腥清洗也就不会有,朱见深也许能成为更好的君王。不,如果她在世,土木堡之变根本就不会发生。

张皇后:识人之能

张皇后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有识人之能。主政期间重用仁、宣朝留下的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这五位有德有才的大臣组成了顶级辅政集团,哪怕天子年少,国家也运行正常,吏治清明。

除此之外,她还看出王振是个祸害。

朱祁镇之所以御驾亲征,一方面是渴望像父祖那样征战沙场,另一方面是太监王振的撺掇。

这位王振,志大才疏,总想着干预国政大展身手,又善于揣摩上意,深得朱祁镇的信任,但张皇后早已看出他是什么货色,对他极为严厉,时常叫过去斥责。

某天,张皇后召了朱祁镇和心腹大臣议事,过一会儿又叫来王振,王振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不敢出声,张皇后厉声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

话音刚落,她身边的女官立刻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吓得全身颤抖。朱祁镇是真看重王振,赶紧跪下为他求情,皇帝都跪了,大臣们也只能跟着跪下。

张皇后这才饶了王振,又警告道:“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意思是像王振这种人都是祸国殃民的,朱祁镇年少,看不出他的真面目,大臣们多监督着,以后不可让他过问国事。否则严惩不贷。

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张皇后已经看出王振是个奸宦,为什么不杀了呢?如果她下定决心杀王振,朱祁镇难道还能说个不字?

其实,这正是张皇后的稳妥之处。她固然可以杀王振,却会让祖孙之情出现裂痕,也会让大臣们觉得她太过专权霸道,不能容忍皇帝有自己的心腹。这显然是很不好的。

所以张皇后留王振一命,却时刻盯着,只要他出现不妥便马上叫来严词训斥。在她活着的时候,王振虽极得朱祁镇宠信,却从未真正擅政,也不敢太过嚣张。

张皇后没想到的是,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一个有雄心壮志却天真稚嫩的少年天子,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并无能力的掌权太监,加在一起造成了土木堡之变,给大明沉重打击。

但这不是张皇后的错,她管得了生前种种,难道还能管身后之事?对于大明,她已经尽力了。

总之,诚孝张皇后是明朝少见的女性政治家,“仁宣之治”有她一份功劳,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更稳定了朝局,如果当时她没站出来,对大明绝对是一个灾难。

所以著名历史作家蔡东藩曾说:“明多贤后。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参考资料:《明史》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