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测试记录

记录2024-10-23 01:52:36

esd测试记录_http://www.jzs.cc_记录_第1张

最近接诊了一位患者,半年前曾住院行肠镜下结肠多发息肉摘除术,年前门诊复查肠镜时在乙状结肠距**30cm处发现了一枚侧向发育型息肉,由于病灶为扁平隆起形态,且处于肠腔拐弯处,因此检查时极易漏诊,内镜下无法窥见息肉的全貌,年后患者再次门诊就诊,收治入院后择期为患者实施了肠镜下ESD手术,过程顺利,术后6天出院,病理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内镜下的最高级别切除技术——ESD。

ESD是英文缩略词,中文意思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是一种对胃肠道黏膜进行连续地逐步切割的内镜技术。ESD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日本,一经面世就迅速取代了既往的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技术,成为日本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2006年传入我国后被视为内镜下的顶尖治疗技术,在中华大地上热度持续升温,涌现了一大批ESD专家,目前东亚的ESD技术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

ESD技术可以治疗以下胃肠道疾病:

1、消化道早癌:食管、胃、大肠。

2、扁平隆起息肉:特别是直径2cm以上巨大扁平息肉。

3、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等。

4、其他。

ESD技术的并发症:

1、出血 2、穿孔 3、感染 4、狭窄。

ESD的标准操作过程分六步:

1、确定病灶的边界。

2、在病灶下方注射水垫使之抬举。

3、沿病灶周围环形切开。

4、沿着病灶的底部连续切割剥离。

5、将病灶完整切除。

6、用组织夹闭合创面。

虽然ESD的操作步骤只有6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远没有这么简单,术中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出血,除此之外,特殊位置的病灶会增加切割的难度,当出现穿孔时,及时正确地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一位熟练的ESD医生是非常不容易的,扎实的内镜功底、严格规范的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和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ESD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能切除更多的病变:传统的切除技术是将凸起病灶用圈套器套扎后通电切除,但是对于扁平隆起或凹陷的病变,则无法完成圈套过程,应用ESD技术可以切除任意形状的病灶。

2、能切除更大的病变:传统的切除技术能切除的病灶一般直径小于2cm,否则穿孔和不完整切除的几率就显著增加,应用ESD技术可以切除任意大小的病灶。

3、操作更安全:ESD技术可以清晰暴露消化道管壁的各个层次结构,精细操作,精准止血,与传统切除技术比较可以显著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4、病理评估更准确:ESD技术切除的标本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病理评估,特别是对于周边切缘和基底切缘的评估,传统切除技术往往无法对毁损的基底部进行准确的评估。

随着ESD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了“超级微创”的概念,有望将许多原来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病种纳入到内镜下治疗的适应症里,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合适、更安全、更微创的内镜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