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潘氏家族族谱

笔记2024-11-20 23:52:37

江西潘氏家族族谱_http://www.jzs.cc_笔记_第1张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旧属慈溪县石台乡十六都。在河姆渡镇东部,有两座山,一名芦山,一名霍山。二山之西侧,有一条河,是姚江支流,名泾浦。在两山一河之间,有一个古村,旧称潘村,现在叫潘家村。潘家村在解放前姓氏非常单一,几乎全村姓潘,称“慈溪芦江潘氏”。

据光绪三十四年《慈溪潘氏宗谱》记载,“周毕公讳高,之后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焉”。潘氏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得姓始祖为周代毕公。毕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西周初年毕公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子孙以封邑命氏。

宗谱还记载,“至西晋才子讳岳,字安仁,宰河阳,植桃李,花满县。而荥阳者以其所居名之焉。”记述了潘安做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孔尚任《桃花扇》:“家近洛阳之县,不愿栽花”,该典故常用来形用为人潇洒、风流。

除了始祖周代毕公,西晋潘岳,宗谱中还记载了潘美。“自大宋忠武军节度使韩公始,讳美,字仲询,谥武惠。历事太祖太宗二朝,平西蜀南汉北汉,名齐八贤,乃崇祀昭勋崇德阁功德大矣。”“与曹鲁公同事,累有功,及耄家居荥阳而卒。”可知,潘美家族在北宋,已由大名府,迁居河南荥阳,历代为官。

慈溪芦江潘氏的一世祖叫潘承结(行百二),北宋靖康年间扈高宗,南渡至四明。宗谱记载“我潘氏始祖讳百二公,宋授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之小溪。传至七世祖殿中御史讳汝心,始徙于句章县之芦江中垫。”

潘汝心迁慈,时在宋末元初。元兵南下,南宋灭亡。潘汝心寻到“句章县之芦江中垫”,落地生根。“前望则芦霍诸山蜿蜒而环列,后阅则泾浦支河虹贯而蟠绕。盖芦江之胜荟萃于此,其始过而称之也。”自宋至今,潘氏宗亲一直生活在芦江,至清末“诚巍然石台乡之一巨族也。”宗谱记载了潘氏七世以后居住地、宗族繁衍等情况。

慈溪芦江潘氏为不忘远祖,尊潘承结为一世祖,而奉潘汝心为七世祖。传至十三世祖宝一公时,分东西两宅居住。二十世祖以下分为四房。一爟,大房之祖;一㸅乃二房之祖;一焬乃三房之祖;一焜乃四房之祖。则大房一派,二房一派,三房一派,四房一派。后,二房因“祀火空虚”,传至二十三世而无嗣,由三房子孙“值祀享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十八世祖潘赓九(号蕙荪)在和宗祭酒潘光亨共同努力下,续修了《慈溪潘氏宗谱》。

慈溪芦江潘氏历代名人辈出,主要人物有:始祖潘承结,宋官授明州录事参军。三世祖,潘信之,宋官授监察御史中丞擢户部侍郎兼工部尚书。五世祖,潘希誧,宋官授大理寺卿。六世祖,潘自新,宋官授户部侍郎。七世祖,潘汝心,宋官授殿中御史。八世祖,潘良云,宋官授大理寺评事。九世祖,潘徵吉,元官授刑部员外郎。十世祖,潘允极,字维王,元官授鸿胪寺少卿。十一世祖,潘绍美,字振先,官授高州州判。

至清代,芦江潘氏借助商贾之力,再涉地方政坛。第二十五世,潘秉宏,武庠生;潘秉咸,国学生。第二十六世,潘凤梧,国学生,例授登仕郎。潘凤辉、潘凤冲,敕授登仕郎;潘凤朝,国学生。第二十七世,潘光宗、潘**、潘光照、潘光熙,俱为国学生;潘光耀、潘光斗,邑庠生。第二十八世,潘禹九,国学生,敕授儒林郎布政使理问;潘赓九,国学生,由布政使理问加五品衔;潘士豪,例授登仕郎。潘士勤,官名思廉,例授登仕郎候补南河巡检;潘士勋(思勋),诰封奉政大夫,同知衔;潘士勷,通州税课大使,兴化县典史;第二十九世,潘厚卿、潘厚本,俱为国学生;潘厚标、潘厚濂,俱授圣府补授奎文阁典籍。潘厚湄,国学生,州同衔。潘体仁,诰封奉直大夫。

慈溪芦江潘氏历来热心公益。河姆渡古称黄墓渡,渡亭的墙壁上嵌有乾隆五十年(1785)《黄墓渡茶亭碑》,碑文说,“余里黄墓渡,宁郡通衢,诚要渡,熙攘攘,往来者实繁,有徒尝见有渡而无船……” 落款人是潘钦臣。潘钦臣即潘氏第二十五世。碑文除了简要叙述当时渡口的处境,还记载了里人捐助义渡之用的田产、柴山数量以及坐落。据《宗谱》记载,钦臣是光照、光熙的祖父,他经商致富不忘乡里,晚年有造凉亭、建义渡等诸多善举。钦臣老来得子,都说是其做善事的报应。

关于钦臣老来得子的故事,光绪《慈溪县志•烈女传•吕氏传》有记录。钦臣长年在关中经商,因发妻叶氏无出,不得已在陕西纳妾。三年后生子凤宰,以书报叶,叶氏高兴地说“吾潘氏有后矣”。半年后钦臣病殁,妾吕氏才二十二岁,其父母力劝其改嫁,吕氏坚决不从。她告别父老乡亲,独自长途水陆,携孤儿扶榇南还,半年后才到石台乡潘家。族中有人致疑,叶氏当众明确告诉大家,这孩子是我潘氏骨血。吕氏在潘家任劳任怨,与叶氏和睦相处,将凤宰培育成人。道光三十年,朝廷钦旌吕氏节孝。

第二十八世潘赓九,号蕙荪,是清末有名的甬帮“北商”,捐官“五品衔”。国学**吕思勉谓之“仿佛古之范蠡,唐之刘晏”。潘赓九不仅精通商贾,而且“地方公益,若敦宗睦族,睦姻任恤之事,皇皇焉恐不及,未尝一日闲也。尝葺宗祠,修谱牒,浚水道之淤塞者,董理育婴堂、孤儿院,咸井井有条理。江之东,无不知为善士者。”光绪戊申(1908)年,潘赓九主持续修了《宗谱》。随后又重修宗祠,率先捐银三千九百圆。据考,此钱当时在北京可以买一座四合院。民国二十四年,潘赓九卒,吕思勉为之撰《潘君蕙荪传》。吕思勉是民国四大国学**、著名历史学家。

芦江潘氏不仅热心公益,而且注意保护当地环境。潘家村南面,霍山东北角,俗名“潘家山”,系潘氏公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董事潘赓九、宗长潘光亨集族公议,立下“禁山议据”,并勒石永禁。“禁山议据”不仅述说了为何要保护树木山林,而且制定了具体的罚赏则,如:采削菍柴者罚银五元;有人来报者,谢银一元。

民国初期,前清国学生潘厚本,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其子潘正铎更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潘正铎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读宁波效实中学,后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潘正铎是吕思勉的爱徒。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潘正铎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周而复、沈昌焕共称光华三杰。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在《光华大学半月刊》发表《读钱子泉先生琴趣居词话序》。其时,钱子泉先生为一代名儒,现代文学家钱钟书之父。潘正铎在光华毕业后,服务于电话公司,并兼任民族资本家蒉延芳的英文秘书,同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抗日文章,抗战爆发后,迫于形势,远走南洋。先后长达十年之久,办过报、教过书,旅居南洋期间,仍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后新加坡也陷落,潘正铎僻寇而入马来西亚农村,“遁居山林,隐于农牧,更百苦而不屈其志。”历经艰辛,写成著作《文木天南旅稿》一书。该书后出版,由吕思勉作序。1945年抗战胜利,**发表《沁园春•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柳亚子等社会名流纷纷作词奉和,潘正铎也作《沁园春•和毛润之将军》,于1945年11月15日发表在《新民报》上。

潘正铎之兄潘正铉,其四子潘绍基(文彦),自学完成初高中全部课目,以同等学力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受到数学家朱公瑾教授的青睐。业余时间,又亲近大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学文,终成丰氏入室**。因此,潘文彦对文理两科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前往东南亚国家讲学。著有《丰子恺先生年表》、《丰子恺传》(与丰一吟等合著)、《留云十方》、《若己有居文集》、《若己有居文存选一、二》、《下海十方》等书,是沪上著名的两栖学者。2011年4月15日,《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篇幅报道潘文彦先生的事迹。

据乾隆《潘氏宗祠碑记》,潘氏之有宗祠,始于乾隆丁酉(1777年),时任宗长为潘开文,为罗江地区最先拥有宗祠的宗族。另据《齿德同遵堂记》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祠堂显破败,至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由宗长潘元猷主持重建。民国十二年,由宗长潘赓九主持,再一次重建,并立重修碑一方,至今尚存。

潘氏大宗祠,漆黑的大门,廊前两边有栅栏,五间两庑,天井有戏台。后进中间三间是抬梁结构的祀堂,悬挂“敬修堂”、“荥阳旧族”等匾,为宗族举行祭祀仪式的正厅。两侧是享堂,置多级龛位,正中供奉“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武惠郑王美公之位”,左右按昭穆顺序依次摆放列祖列宗的神位,是族人瞻仰祭拜的地方。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曾在潘氏大宗祠设小学,名“潘村小学”,校长先后为潘正铉、潘正钰先生。民国三十年(1941年),浙东沦陷后停办。

土改后,潘氏大宗祠当住宅房,分给贫下中农。后于八十年代拆毁殆尽。

潘氏原有旧谱,光绪戊申(1908年),宗长潘光亨、董事潘赓九重修宗谱。谱名《慈溪潘氏宗谱》,木活字本,四卷加首一卷,共二册。卷首,载序、凡例、诰例、像图、列女传、祠规、敬修堂碑记、齿德同尊祖堂记、创谱名次、议据、行第、发祥世系图引。卷一,世系图一至三十世。卷二,世传一至三十世。卷三,祀产。卷四,存疑。

按宗谱记载,芦江潘氏自潘承结开始,排行字辈为:百千万亿,元亨利贞。道德中和,宝友洵志。文行忠信,仁义礼智。安宁享高厚,正直庆流长。慈惠延世泽,永睦集家祥。现芦江潘氏已传三十四世,聚居地仍以潘家村为中心,有散居北京、上海、杭州、宁波者若干。

光绪《慈溪潘氏宗谱》今存一部,完整,四卷二册。当时宗谱共印七部,按“一脉渊源万古通”排列,今存的一部是潘赓九旧藏“一字号”谱,现保存于吉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