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民间传说中,常有妇人生下龙的故事,这类故事也被称作“龙母故事”,相应的还产生了“秃尾巴老李”之类的故事。在《后汉书》《搜神记》中即有了龙母故事的雏形,各地民间也多有流传,一般认为龙母故事是上古龙图腾文化的影响。且看这三个来自《点石斋画报》中的龙母故事——
龙母纪异
广东肇庆府所辖的悦城有龙母庙,庙旁有龙母墓。相传龙母本是悦城的圣女,曾经在水边得到一个巨蛋,拿回家放在水瓮里。不久,天降雷雨,有五条龙从巨蛋中破壳而出,当地人便尊称她为龙母。堪舆名家赖布衣四处寻找龙脉,到了龙母墓的位置,看到龙母坐在那里做针线,便知道好风水已经被这女子占了,赖布衣认为这是天意。每年五月八日是龙母诞辰,人们演戏时,总有一条青龙出现在殿前,戏演完了,龙忽然不见。
这个龙母故事与之前的稍有区别,龙母并未生龙,而是捡回龙蛋放在水缸里,算是龙的养母。
孕龙述异
深山大泽中多有龙蛇出没,却从未听说有龙投胎在人身上。天津某村妇女怀孕,却迟迟不生。这一天觉得肚子里有东西蠕动,并且蜿蜒朝上走,正在疑惑,半空中雷电大作,一声霹雳,有东西从产妇的喉咙里冲出来,破窗飞去。家里有人看到,说那东西像是一尺多的蛇,有鳞有角,妇女刚才被震昏,这时抚摩她的肚子,已经空空如也。有传言说,这是不小心吸入了龙的涎沫,故而孕育了一条龙。
人生龙的故事,在清代颇为流行,多见于文人笔记和地方志。袁枚《子不语》中记山东文登县某妇女生下一条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后来演绎为“秃尾巴老李”的故事,龙的母亲被称为“龙母”,山东、河北等地有龙母庙,即是孕龙故事的影响,这不妨看作是龙文化和生殖文化的结合。
乌龙娘
有一种动物能屈能伸,能升能降,人们只听说它的名字,却未见过它的真容,在水中以蛟和鼋为臣仆,在天上则有风雨相随,这便是龙。只听说龙生龙,却没听说人生龙。浙江乐清西乡的山顶有一座祠堂,名叫乌龙娘。相传有姑嫂二人去井里提水,得到两个蛋,每人吞了一个,于是都有了身孕。小姑因未婚而孕颇感羞愧,临产之时受惊而死,产下的是一条乌龙,后来嫂子生了一条白龙。当地人怜悯小姑,便在山顶立了一座祠庙,香火旺盛,有求必应。
简狄吞燕卵生了契,姜嫄踩了神的脚印生了弃,这类故事是源自商周时期的传说,古圣帝王的身世,多有吞卵而孕者,世界上的古老民族多有此类感生神话。感生神话一般包括了这样的情节结构:某女(通常为处女)身体接触或感受某物、或者意念涉及到某物而受孕,然后产生出人类的始祖,该女性则为人类始祖之母。乌龙娘的故事当是这种上古神话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