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皮工艺特点

笔记2024-11-20 16:09:58

桦树是广泛分布于北温带的一种中小型乔木,喜光喜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较肥沃的棕色森林土生长良好,在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最多。桦树可作胶合板、卷轴、枪托、细木工家具及农具用材,桦树树皮可热解提取焦油,还可制工艺品。

桦树皮工艺特点_http://www.jzs.cc_笔记_第1张

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桦皮文化,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人,则把自己独特的桦皮文化发挥到了极致。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可以说是鄂伦春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鄂伦春人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十七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历史上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清朝初年,将兴安岭以南地区编为八牛录,鄂伦春人为索伦部中的一部分。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之后,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过着游猎生活 。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以兽皮与桦皮为主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把兽皮制成御寒的衣服,桦皮制品则覆盖着鄂伦春人的全部生活。从婴儿降生睡桦皮摇篮长大,结婚时桦皮衣箱、针线盒等是主要的嫁妆,平时住的桦皮屋,行猎时驾桦皮船,死了用桦皮制品陪葬,连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都是桦皮制作的, 可以说鄂伦春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桦皮制品。 这些桦皮制品上被鄂伦春人刻画上神奇而独特的花纹、图案,是鄂伦春人的审美意识的表达,展现了鄂伦春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桦树

鄂伦春族的居住地拥有丰富的桦树资源,鄂伦春人将桦树皮进行二次加工,使其成为生活用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桦树皮文化成为鄂伦春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人在超过 3000 年的桦皮文化传承过程中,桦皮工艺在同一个氏族的"乌力楞"内部传承,采取了老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方式。

鄂伦春人利用桦树皮的韧、薄、易刻画切割的特性,应用烫、雕、剪、编、折、缝等工艺手法制作出纹饰精美、造型复杂、种类丰富的桦树皮用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一直是"乌力楞"的集体财产,也是集体制作的成果。无论是男性打猎使用的桦皮船,还是女性做家务用的日常桦皮器皿,都是为了维系"乌力楞"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整个集体的生存、繁衍,因此鄂伦春人都会积极参与,且在所有权上不分你我。

桦皮袋子

鄂伦春人的桦皮器皿种类很多,有底大口小可供采集野果用的小桶,有长方形或椭圆形的针线盒,有扁圆形用以装旱烟的烟盒,有专门用以装神像的盒子,这些不同用途的器皿都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可以说是鄂伦春人的艺术品,其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图案、花纹集中反映了社会观、宗教观与审美理想。

《新唐书》在记载鄂伦春先人室韦人时写道:"其国无君长,惟大酋,皆号'莫贺咄',摄管其部而附于突厥。大或千户,大数千户,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不税敛。 每戈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不相臣制。"这说明在历史上,以狩猎为主的鄂伦春族人的氏族组织显比较松散,氏族内部只是在狩猎季节结伙行猎,事毕之后便"不相臣制"了。

古老的鄂伦春人

家庭公社性质的"乌力楞"是鄂伦春族人长期以来的社会细胞。一个"乌力楞"一般有几个到十几个"斜仁柱"组成。"斜仁柱"是鄂伦春族的原始居室,一般选择背靠森林面临河水的地方建造,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狩猎的需要而不断迁移,再选择新的地点建立。 鄂伦春人就是这样以"乌力楞"为单位常年狩猎于黑龙江流域的深山密林中。

对鄂伦春人来说,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由若干这种"乌力楞"而组成一个氏族。每到狩猎季节,一个"乌力楞"会分成几个狩猎小组,这种狩猎小组叫做"安嘎",成员来自"乌力楞"中的各个小家庭。当某一个当"安嘎"猎到肥大的野兽时,同一"乌力楞"的人有权共同分享,"有肉匀着吃,有皮分着穿"鄂伦春族谚语,就是这种分配制度的生动写照。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一直处于原始的家庭手工业阶段,他们的手工制品,都是氏族成员在狩猎、采集之余兼作的,而兽皮制品和桦皮制品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用具。他们日用的家具、容器、船只、生产工具,都是用桦皮制成。这些轻巧耐用的桦皮制品非常符合他们游猎生活的特点。

桦树皮制品

每年农历五六月份,鄂伦春妇女成群结队的去剥桦树皮。这时候桦 树皮有很好的水分,很容易剥落,过了这个时节再去剥就很难得 到整张的白桦树皮了。剥下来的桦树皮切四个角剪开,折叠 5-6 厘米, 用马尾线缝合,然后切掉上口,再用薄木板镶嵌边缘。小的部分做碗,大的部分做盆。

做桦树皮的篓子,要选择大块的桦树皮,四角剪开部分深,一般是底部口小,四角折叠时,口部比下部折叠的多,缝合后,上口剪开,镶有木边。根据口的大小把篓子盖做好,在 篓子的侧面做一个宽为 2 厘米的薄木圈,盖是双层的,再将有压花花纹的层缝在顶端。这些经过加工而成的"阿参"(碗),"红改"(水桶),"阿达玛拉"(箱),"卡米"(篓),"奥妙"(针线盒)等生活用品上面,还被鄂伦春妇女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并有着各种颜色,看上去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她们的装饰图案中,植物纹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鄂伦春族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茂密的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植物,成为鄂伦春妇女创作优美图案的灵感源泉,装饰图案大多是当地普通植物的枝、叶与花,鸟、蝴蝶和其他动物形象,这些形象经艺术处理后,线条回旋往复,纹样复杂多变。她们将各种花卉图案进行取舍提炼,通过变形手法,成为变形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图案多伴有"△"纹、直线纹、点刺纹、 "⌒"纹、 "○"纹、回纹、 "⊥"纹、 "人"字纹、旋涡纹等,常用于碗、桶、篓、箱、盒、摇篮、盆、针线盒等器具装饰上。

鄂伦春桦树皮工艺品具有自然而平凡的艺术气息,充满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和生活的天真与活泼的气氛。他们充分利用桦树皮的薄、韧、易切割刻画等特性,采用编、缝、折、剪、贴、雕、烫、染等工艺手法创造出种类丰富、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工艺品。

我们以鄂伦春人的桦树皮茶具为例。他们在制作桦树皮茶具时,首先考虑使用功能,而后不断生成对美的追求,让体现实用性的桦树皮茶具,不断增加审美元素,兼顾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茶具在外形上小巧玲珑,体现出多变的造型特点,制作成方、圆、短、长等形态,全面彰显出鄂伦春族人民的卓越的工艺技巧和非凡的想象力。

桦树皮茶具

鄂伦春人桦树皮茶具以各种植物纹样为主要装饰,不同纹饰所体现出的意思也不相同。例如桦树皮茶具绘上南绰罗花纹,体现出对爱情的赞美;加人牡丹体现出对情侣深切的祝福;加入奎热格音花纹,是对夫妻恩爱与团圆的期许。一些丧失爱人的妇女,在桦树皮茶具中增加蓝、白颜色,以表示自己的心事和经历。鄂伦春族人还将马、鹿等纹样装饰在桦树皮茶具中,是他们与马的亲密关系以及对鹿的精神崇拜有关。

在鄂伦春人的桦树皮茶具上,经常能看见将大兴安岭杜鹃进行艺术变化而形成"南绰罗花",或者"云卷纹"及其他花草的变形组合。这些艺术变形,以天然纹理和细密质感,装饰着由密集点孔结合而成的优美图案,质朴天然中夹杂细腻精巧民族美,充分体现鄂伦春人的桦皮艺术中的精美、华丽风格。

桦树皮盒子

渔猎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桦树皮船也因此成为鄂伦春人传统渔猎生活方式中主要的交通工具。鄂伦春桦树皮船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对内心理性所要的追求,蕴含着特定民族的智慧和独有的创造力。

桦树皮船就地取材,制作简便,全船不用一根铁钉,以大兴安岭樟子松板条做船的骨架,用高寒地带生长的白桦树皮为载体,然后用松木削成木钉加固,成型后用松树油涂抹在桦树皮的接缝处,烘烤后密布渗水。船形如柳叶,敞口,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状似剖开的梭子。船身高度仅为20公分左右,长5-6米,宽70-80公分,整个船体是扁平的,轻便快捷,携带轻便。

历史上的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深山中,交通不便,没有机会进行更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与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受外来文明干扰较少,因此桦树皮船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猎不再是鄂伦春族主要的生产 生活方式,现在的鄂伦春人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工具用于生产生活,鄂伦春桦树皮船工艺传承人的数量逐年减少,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件事。

河流是人类的摇篮,鄂伦春人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边形成自己民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有的渔猎文化。而桦树皮船正是鄂伦春渔猎文化的产物,是鄂伦春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智慧成果,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人在制作和教授桦树皮技艺的时候,抓住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整个规律,再结合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将桦树皮制品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是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提取、理解和向往。鄂伦春人们将美好的记忆和愿望寄托在这些动植物的图案上,形成一种形式的美,这种美是独特的、纯粹的。

在现今社会大发展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在不断扩大和加深,人口较少的民族的艺术文化正在不断退化。鄂伦春桦树皮文化蕴涵着鄂伦春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是对鄂伦春族民族人文资源、文化精神的总结,记录鄂伦春文化发展的轨迹,纪念鄂伦春文化走过的历程。我们要从民族的艺术根源出发,用多重角度保护鄂伦春桦树皮制品艺术,使之能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