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的声调是什么

笔记2024-11-27 21:37:56

《何典》这本书,没看几页,就发现,里面用语实在是粗鄙不堪,比如说,“腌瘪雌狗卵”、“半爿(头)卵子”、“洗屄拖纷”、“白弄卵”这些不堪入目的词汇层出不穷啊。这东西我好意思分享出去吗?

吴语的声调是什么_http://www.jzs.cc_笔记_第1张

最新版《何典》封面

但是,后来仔细一想,发觉这才是真实的农耕时代民间文化,粗俗本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据说有人都总结出来江南吴语里的“卵文化”了呢:有一种小器叫“缩卵”,有一种老实叫“戆卵”,有一种赌气叫“钝卵”,有一种不爽叫“咬卵”,有一种傲气叫“老卵”,有一种糊涂叫“阿胡卵”……作为一个在江浙沪都有长期生活的经历的人,对此感觉到特别亲切呢。实在不好意思,我说了实话。

《何典》这本小说,是140年前的1879年首印、由晚清屡试不第的书生张南庄所写,作者约公元一八六八年前后在世。他是地道的上海本地人,按时间可推测书中用语是上海开埠之前的当地话。那个时候,上海所在地区为江苏省苏松太道,语言尚处于比较原生态阶段、接近苏州话,与今天的上海市区话大不相同。由于我自己在江浙沪都有长时间生活的经历,所以,这本书我翻开一看就觉得里面的语言特别亲切,所以一开始就特别想跟大家分享。

另一个让我忍不住分享的原因,那就是我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书中的注解,写的错漏百出,实在无法体现出江南俗语里面的内涵神韵,有一些发音直接引用字典拼音,大错特错。比如“眼睛插了骷髅头里去”、“卵毛里跳虱”、“痴狗望着羊卵脬”等等,很多俗语仅从字面理解往往会漏掉太多有趣的内涵信息的啊,还有比如“伛”这个字,书上标注读音大错特错(详见我写的第33条)。书中有很多内涵丰富、语带双关的地方,非常精彩,但如果不予以注解,若非土生土长的江南土著是看不懂的。看来本书的注释者田松青先生,要么不是江南地区土生土长的人,要么自小一直在上海市区、处于“脱离江南文化”独树一帜搞“海派文化”那一段时间成长的人。这个样子,对于传统语言的传承、保护极为不利啊,容易走岔路。看得我心急,所以觉得必须写点什么。

下面,我就按照先后顺序,逐页将有趣的、常用的、有内涵的这几类江南俗语给大家分析、扩展一下,总共列了133条:

1. P2相帮:就是帮助、帮衬的意思,现在不常用了,但“相打、相骂”仍然常用,有些前面加个字:“打相打、吵相骂”(P23有“去看酒鬼相打”)。

2. P2家婆:民间对“老婆”的一种称谓,现在还有,另有“家主婆”之说用得更多,苏州周边这么讲的很多;吴语区民间另有:娘子、大娘子、新娘子、屋里人、烧火的,甚至有称“老娘”的(嘉兴地区有这么叫的,直接做娘了这是养个大儿子),可谓千奇百怪。但最早的正式称谓应该是“娘子”,对应的老公则被称为“官人”,所以新婚夫妇被称为“新娘子、新官人”,衍生出来,生出来的儿子则被称为“小官人”、“小官”,而老公则被称为“老官”了。“老官”这个对丈夫的称谓,在常州、无锡、宜兴一带还被使用着,不过貌似受普通话冲击及**因素在年轻人群体中正在弱化了。特别提醒注意:关于“媳妇”一词,北方说“这是我媳妇”就是“这是我老婆”的意思,而吴语区的人往往搞错了,把“媳妇”误当成“儿媳妇”用了,其实吴语区对“儿媳妇”应该称为“新妇”。家里有北方儿媳妇的人当心了,当公公的千万别乱说,特别是不要用普通话当着儿媳妇的面瞎介绍“这是我媳妇”!

3. P3腌瘪雌狗卵:太湖流域农村还有人这么说的,非常粗鄙的俗语,有些后面加个“子”字:雌狗卵子。这本书里面很多地方提到“卵”,确实是非常 常用的。其实在任何地方的语言中,这种元素都是重头戏。吴语中,有“老卵”,就是 牛掰、厉害的意思,或者是 自以为厉害、牛气、目中无人,具体看语境;还有“阿卵”,多用于对老来得子的宝贝儿子的昵称;阿卵”还是一种谑称,意思就是幼稚的人——或傻逼,更直接的是“戆卵”。

4. P3新死亡人:我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叫什么“屋基亡人”,大概是造房子压了老坟里面的鬼。需要说明的是,吴语中,“鬼”字不读guǐ,而读jǔ。

5. P4游春白相:春游、游春;月亮、亮月;腐乳、乳腐;力气、气力……有很多反着讲的,书里还有一个“闹热”,就是热闹,也有说的,现在说的多的是“闹猛”。

6. P5直洸转来:以前在农村挑担水平不行的人,粪会从粪桶里面洸出来,所以还有个谜语:粪桶太满,猜两个地方——洸东洸西(广东广西)。

7. P7 笨贼:贼,是吴语中常用的对男人、男孩的批评性的称谓,比如 贼胚、贼骨头、懒贼、笨贼 等等。

8. P7跷起半爿(头)卵子:意思是跷二郎腿,常用,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这么说,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人。年轻人说二郎腿的人越来越多了,那“半爿(头)卵子”毕竟不雅。

9. P7愤气癞团、癞团:现在仍然不少地方称癞蛤蟆为“癞团”、“气饱癞团”。上海话现称“赖(la)蛤(ge)巴(bo)”。上海西部郊区农村老一辈人有称“癞水蛤(ge)巴”简称“癞水”,误称“癞丝”、“拉丝”。正好跟另一个误读颠倒了,就是“白丝鱼”误以为是“白水鱼”,错了。上海临近的地区,有说癞团的,也有说癞水的,也有说癞疙宝的……上海的金山、松江、青浦与相邻的嘉善、平湖这些地方有一道名菜“熏拉丝”,就是熏癞蛤蟆。

10. P7洗屄拖纷:应为“汏屄拖纷”,这一名词在其他明清吴语小说里多见,吴语本来就不说“洗”的,而说“汏”。

11. P8船到桥,直苗苗:《紫竹调》里面歌词“一根紫竹直苗苗”,这“直苗苗”是吴语核心区的特有用语,所以凤飞飞把《紫竹调》说成是山东歌谣,肯定是错误的。

12. 卵脬:没想到是这么写的,呵呵……还有一个说法,意思是某事情搞砸了、没戏了,感慨“喃么卵脬皮”,“卵脬皮”这个说法常用。

13. P9蛐蟺:说的是蚯蚓,地道的太湖流域农村话,大多地方还是这么说。我小时候就经常挖了黑色蛐蟺去钓黄鳝的呢。

14. P9看野眼:江浙很多地方今天仍然保留着呢。

15. P10眼热、起屋、闹热:仍有保留,有人这么说。意思明显不多解释了。

16. P11馋唾:保留,现在的上海市区话馋唾水,不少地方直接说馋唾。

17. P11会过茶钱:老一辈人仍有这么说,比如买单说成“会账”。

18. P12牙须:胡须,“须”应读“苏”,同“流须”读成“流苏”。

19. P12鼻头管:仍然使用,鼻子里面。还有“耳朵管”不题。

20. P13揞住屁股:揞,字典上读ǎn,这是北方话,但实际吴语区很多读ěn。

21. P13撒屁(撒尿):读ca、不读sǎ。

22. P14屎连头:就是便便啦,江浙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个说法呢,上海市区没听人说过,农村有,但上海郊区语言受冲击很大,方言急速弱化。

23. P14嚼蛆:瞎扯的意思,还有 嚼白蛆、大头嚼白蛆、嚼蛆拌舌头(搬弄是非),一个意思,比较粗俗,江浙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个说法呢,上海市区没听人说过,农村有,但上海郊区语言受冲击很大,方言急速弱化。

24. P15膀罅裆:就是裆里,mbang ho dang,粗俗得很,不大听见了,原先有老一辈人说。

25. P17不曾壳账:没料到的意思,“弗壳账”就是意外、想不到、没料到的意思,一些老一辈人还在用。另有“弗作兴”,不可以、不应该的意思,但也有人把这两个词混淆使用的傻傻分不清。

26. P18斋老寿星:另有斋灶王爷等,烧香供奉。

27. P22羊嘪嘪:吴语发音 羊mama,还有称鸡为“鸡嘎嘎”,应该是象声词吧,挺生动的,现在的孩子们都听不到这个说法了。

28. P27圿白:现在更多说“圿缭丝白”,脸上没有血色。

29. P27铜钱眼里翻筋斗:是铜钱,不是铜钿,发音接近导致后人混淆了,将错就错变得多出来“钿”这么个多音字。

30. P29论万银子:“论”直译“将近、差不多、左右”的意思,但其实有特别内涵,可意会不能言传,江浙沪还有人这么说的,论百、论千、论万、论亿……都可以的。

31. P30差不多点罢了:原注未表达出完整意思,更接近于“见好就收”,跟现在北方话说的“差不多得了”接近,隐含劝人不要太过了、放人一马的意思。

32. P31坑在屋里:坑(读kang),“藏”是这么说的,但这个字应该这么写“囥 ”,此处是别字。

33. P34贼忒嬉嬉:不多说,但要说这个“忒”字,吴语读“te”,而不是北京人说的tui,有“太过”的意思,同时常与“也”组成“忒也”这个词,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常会出现“小贼你忒也猖狂”这种说法就是这样。至今仍大量保留。

34. P34到来旱打听:这里文下的注解没有说清楚,或者根本就不对。这里的意思是“倒正好在打听”,“到”应是“倒”,明清白话书曾普遍混用。而“来旱”,更多应写为“来亨”(亨 有读heng的,也有读 hanng的,近“旱”,还有一些变音比如上海市区话已经变得很厉害,但还是那个味),“来亨”就是“在”的意思,比如“在吗?”应说成“额来亨啊?”或“来亨伐?”还有说“勒亨”“勒搿”的,有一些变音,大体一致,就这个说法这么个意思。此处非江南文化中土生土长的人确实不能读懂。

35. P35嚣起来:至今常用,多用于被风吹得掀开来、飞起来,当然也可以表示掀的意思。比如“被风吹掉”一般说成“被风嚣落”,类似说法本书中也有,仔细看。

36. P35 伛去:书上文下注释读yǔ,字典也是这么标的,弯腰的意思。但吴方言中读“欧”,不同地方有ou、ei等少许不同,但不读yǔ。但《康熙字典》里面说是多音字,另有一个“wei”的读音,最后还说明“俗讀若偶”,意思是口头俗语中读接近于“偶”。由此可见,书中此处标注的yǔ肯定是错误的。而且一般不是单独用,会说成“伛下去”“伛过去”等等。

37. P35船合了转来,这个“合”字常用,船反过来,也可以说碗、盘子 反过来放,比如“一只碗合了台子上”,还有“合扑放”,意思就是让你把碗或碟子反过来放。

38. P36淀清阳沟水:文下注释“淀”为淤泥,不完全,在原先自来水未普及的时候,“淀清”这个词常用,而且吴语口头俗语不读dian,读ding,“淀清”是放置了一段时间或者加了明矾,让原先浑浊的水变清这个过程。例句:让水缸里厢个水“淀淀清”再吃,弗要吃坏肚皮!

39. P36贴隔壁:常用,不解释了。

40. P37大手指掗:大手大脚,掗,这里吴语读“ka”?没找到依据,有人知道的吗?

41. P37无法摆张:处理的意思,还有“摊张”一说,差不多是夸耀、吹牛的意思,原先也常用

42. P38巴在活鬼身边:巴,常用,依偎可以,但更多的意思是接近“趴”,比如 巴了台子上

43. P38膝馒头:膝盖,太湖流域江浙一带常用,上海市区现在多讲“脚馒头”

44. P38一忽觉转:一觉醒来,非常地道的吴方言,仍然常用。睡了一觉——睏着一 (目忽)。

45. P39眼眵:注释读音chī,吴语读ci,仍然常用

46. P39狗(尸口),(尸口)这个字,康熙字典读“笃”,肚子的意思,吴语中“肚子”和“肚皮”两个“肚”读音不通,看来原先这前一个应该是“(尸口)子”?读书读到狗(尸口)子里去了?

47. P39眼睛插了骷髅头里去:注释“眼睛凹陷下去”,理解错误,应该是“眼珠向上翻”的意思,将死之人往往有此表现,更多的说法是“眼乌珠插了骷髅头里去” “眼乌珠插了头顶心里去”,吴方言常用。

48. P41羹饭:原先常用,貌似祭祀用的饭菜,原先经常听大人发火骂不好好吃饭的小孩 “快点吃你个羹饭”,表示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说法叫“调羹作饭”。

49. P41田岸:原注是“田埂”,可以这么说,但更贴切的应该是田里面稍高出来的田间小道。

50. P42灯草拐赖棒:书中解释不通透。吴语常用,又称“灯草拐赖杖”、“灯草拐杖”,是说很细的拐杖,不能用来受力的,也用来形容瘦骨伶仃的样子,瘦得双腿没有肉的样子。仍常用,但什么是“灯草”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了吧?就是以前用的油灯芯,一种草本植物的芯,很细的很柔的,看看灯芯绒的条纹就知道了。

51. P42掇转脚板头:脚板头就是“脚”的意思(吴语把腿说成脚,比如说“两只脚真长”、“长脚老太婆”),要说“脚板头上”才是脚背上的意思。掇(读de),搬起的意思。此处是调转屁股就跑的意思。

52. P46宕空筲箕:筲箕是细竹篾编出来的缝隙很小(不漏米)的竹器,主要淘米用,其他放饭、沥菜等都是衍生作用,现在少见了。

筲箕

53. P46赶乡邻:串门没错,吴语还有“赶亲眷”的说法,年底特别多啦,就是走亲戚啦,现在农村还说呢吧。

54. P46屄爿沿上:粗鄙俗语,农村还讲,主要是男人们聚一起将他们喜欢的桥段的时候常说呢,至于详细意思嘛,自己脑补一下吧,说不得说不得。

55. P47卵毛里跳虱:书本里面没有注释,此处双关。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吴方言俗语,主要用于责骂孩子调皮多动让人讨厌,会说“你像卵毛里个调虱”。大概是这个虱实在让人讨厌的原因?遗憾现在的男同胞们很难再有此体验了啊。

56. P47畔在里头:藏在里面没错,但这个字与“囥 ”是不一样的,“囥 ”是藏东西,“畔”是人自己去藏自己。

57. P50白弄卵:双关,这是作者多处一贯使用的手法。但吴语中,原来是常用语,意思是白忙一场。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用呢。

58. P50意得过:过意得去,也有“意弗过”的说法。

59. P54张大卵:里面可是有“典故”的,有个江南地区流传甚广的恶俗故事,“张大卵李大屄”的故事,说过河只要那家伙一架就可以走人了,结果有人抽烟,扔了个烟头烫着了,一个收缩都掉河里去了。马上,李大屄出场把人一下子全收起来了……

60. P54管闲账:基本词汇其实是“管账”,其实就是“管”的意思。

61. P55荐便宜:确实是占便宜的意思,荐,的确有可能是 占 的误读,但不一定。还有个常用语“荐先”,表达占到便宜,可以说“荐着先”。有诗云:“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是宋代海宁女诗人朱淑真写的。

62. P58没得与他:最地道的应该说“呒不”,可能作者是“沙上人”,所以这么说?长江下游的“沙洲文化”了解下,从奉贤、南汇、崇明、启海,直到张家港的,曾经是一个特殊存在,现快速消散中。

63. P59触千捣万:这确实是很恶毒的咒骂……还有人用这个词呢,虽难听但非常地道的。

64. P59一只碗弗响,两只碗砯砰(pingpang):原文注释不对。是常用语,主要是说这个矛盾呢,有一个人单方面是闹不起来的,双方都有问题的,有点和稀泥的意思。这里“砯”水上要加一点才对。另有“一只碗弗响,两只碗叮当”的说法。

65. P60同胞姊妹:江南很多地方说“姊妹道里”,往往不是真的说姐妹关系,兄妹、姐弟都说成“姊妹”,这里就是这样,有点怪异,但传统确是如此。

66. P61擐在别人身上:书上注音错误,擐应该huæ,而不是xuan。是扔的意思,但注释的读音不对。

67. P62掉弗落:注释说的不够确切,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放不下”“放心不下”“不放心”;

68. P63刁钻促掐:常用。前后同一个意思,重复强化了吧。

69. P64青肚皮猢狲:常用,原文注释OK。

70. P64背上擐一只长袋:此处“擐”应该是“掼”,就是“背”一只的意思,读ghuæ,现在还有很多地方这么说的呢。(后按网友反映,发觉此处应该是两字都能用)

71. P65猢狲撮把戏:卖艺、杂技、马戏,都被称为“撮把戏”,玩猴子的多,所以加了个“猢狲”。魔术则被称为“变戏法”。

72. P66越搀越醉:多用“越扶越醉”,吴语常用,书上原文解释错误。应该是 过于作态,不听劝诫,越来越过分的瞎说、瞎闹、瞎搞。

73. P66背上擐个草包:同70条。

74. P66弄怂:捉弄。常用,不多说。

75. P67侪是:侪,普通话chái,吴语szei,全部的意思。侪是,全部是、全都是。

76. P67奢遮:吴语常用,读xia za,是能干的意思,常说“奢遮新妇”就是一个很能干的儿媳妇。

77. P68百步无轻担、看人挑担弗吃力:常用,不用解释,意思清楚。

78. P70臭花娘:这里可不是乱叫的名字,有双关啊。“臭花娘”,是吴语中对“坏坏的小姑娘”的谑称,也有自己人对女儿、孙女的昵称、爱称,有一种草叫“臭花娘草”很讨厌,种子沾到衣服不肯掉下来的,还有怪味道。

79. P71娘舅、娘妗:舅舅、舅妈。至今不少地方这么说,不仅吴语太湖片区,台州也这么说。

80. P71困梦头里弗曾想着:常用的地道吴语,意思明了不解释。弗曾有直接快说连读称“朆”(读fen)。

81. P71头团栾:应该写成“头团圞”,又多说“团圞转”,有地方误读为“团团转”现在用的比较多,原作者注释正确,就是很忙的意思。书上注释“晕头转向”是错的,北方人对吴语所知不深,猜的吧?

82. P71萝卜不当小菜:注释“轻视”不够确切,应该包含着恶意欺辱的那种态度,吴语至今常用,这特殊的韵味不是吴地人难以领会啊。

83. P72希秃湿:还有“秃秃湿”“秃落湿”,是湿透的意思。

84. P72撄好乱柴把:农村的人才能理解了,不好解释啊。把烧火用的稻草一个一个挽成大小合适能用的打结的团状,大概这个意思,讲不清楚啊。

85. P72赤骨肋:赤膊的意思,有“ 赤骨立 ”、“ 赤骨肋 ”、“ 赤骨律 ”、“赤骨圞”多种写法,最后一个可能是正字,其他都是将错就错的结果。吴语文字化极度不规范啊。

86. P74痴狗望着羊卵脬:书注是“空等待”,但这是一种多么痴情的跨种族爱情呢?雌狗看上了雄羊?有想法?但注定不会有结果啊!俗语的特殊韵味,厉害!

87. P76亏杀:亏得之意,应为“亏煞”,另有“亏煞得”。

88. P76做官无心相:应为“做官呒心相”,没有心思了

89. P77摇头豁尾巴:还有“摇头豁耳朵”,“豁”字后面还有不少,常用。

90. P77牙须:就是胡须的意思,“须”读在吴语区很多都读成“苏”。

91. P77老虫:吴语普遍这么说,老鼠。

92. P80赸出脚望外逃了去:书上注音错误,赸读szæ,不读shan,也不读san。书中注释“撒开腿”是错的,是吴语掌握不深的人看了推断的。举个例子,可以这样说:沿这条路赸出去就到了。这含义自行脑补吧。后面还有“斜赸路”之说。

93. P80坑缸板:茅坑上放的蹲人用的板。坑缸,使用一种很大的宜兴产的陶缸,半埋或完全埋入土中,粪便都倒在里面,江南地区农村以前都用马桶,就往里面倒,家家户户都有,存在里面,满了就当肥料浇到地里面去。农家肥啊

94. P84吃好着好:吃好穿好。穿衣服说成“着衣裳”。

95. P85弗受用:老一辈人常说,比如“吃了弗受用”,消化不良、老放屁、拉稀,肚子不舒服。

96. P86生病落痛:常用,意思明了。

97. P86师姑堂:尼姑庵没错,所以尼姑,叫“师姑”或“师姑婆”。

98. P87捩:常用,书上注释“用手扭”不确切,一般应该是用拇指、食指捏住了皮肉再用力旋转一拧的这种,一般老婆惩罚老公可以这么干!

99. P89笋敲肉:书上没解释,但是有双关的,一则是笋烧肉,另一则是用竹棒打屁股揍人。

100. P89箝 :字典上读qián,吴语读“兼”,用筷子夹。

101. P90像心像意:很满意,吴语曾经常用,现在说的人好像不多了。

102. P91张亲戚:应“张亲眷”,看望。例句:我想去张张你,就是去看望你的意思。现在用的人不多了。苏州无锡那边用的。

103. P96卵子推(在)冰缸里:吴语常用语,另“卵子落了冰缸里”、“卵子跌了冰缸里”,有“冷了下半段”的意思,更有对重大事情稀里糊涂、不当回事情、不重视、不记得、不行动等意思,或者是对待人或事过于冷漠,责怪用语。

104. P96场化:地方的意思,上海市区早就没人说了,上海郊区都说的少了,老一辈人还说吧?有“啥场化”、“啥湖荡”的说法。上海周边仍有类似说法,苏州无锡嘉兴都有此说,只是发音有点差异。

105. P96起起乌云阵头来:书上注释有问题,本书后面还有“阵头”响呢,其实“阵头”应该大概就是雷声的意思,不能直接说“雷阵雨”,不确切的。P97有“阵头大、雨点小”,很清楚了吧?

106. P96斜射路:此处是一个别字,应该是“斜赸路”,看上面92条。此处差不多是近路的意思。

107. P97出头椽子:书中此处注释太差。此处显然双关,吴语常用语“出头椽子先烂”,同“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他自行脑补。

108. P97回唇答嘴、赶上赶落:常用,意思明显,不多说了。

109. P97那力气无到数在身乡里:那“原注”实在太差,没有深入了解过。“数在身乡里”是一种常用说法,更确切应该是“锁勒身乡里”。例句:这个本领学好了,就是你自家的,锁勒身乡里的,别人抢不走的。这是非常地道的吴语,无积淀者是不会理解本书此文的。还可以直接说:本领是学勒身乡里的!知否?

110. P97捉冷次:突袭,冷不防;曾常用,现不明。

111. P97仰缸:四脚朝天摔下、躺下等,有“仰缸掼”一说;

112. P97臀塌桩:常用,摔下去屁股着地,上半身直直的那种。书上注释不到位。

113. P98熟事人:吴语常用语,熟悉情况的人,也可说相互熟悉的人。

114. P99宿渎头:死硬的SB,还有“书渎头”就是书呆子,也就是读书读傻的SB。

115. P99掮枪使棒:舞枪弄棒的意思,多用“掮枪弄棒”。

116. P99砻糠:又称“砻糠爿”,稻谷加工成米后剥下来的壳。

117. P100拔出拳头、硗(读 悄)拳捋(读 勒)臂:常用,意思明显不解释。

118. P104央了人去:托了人、让人帮忙的意思,常用。

119. P104畔房**:以前老一辈人多用此语。藏在房间里不出来的,以前大家闺秀不能抛头露面的。

120. P104像心适意:吴语常用,书中注释不对。是说,过度溺爱,隐含导致孩子过于自以为是,老是提出无理要求,行为过于嚣张,这个意思。绝对不能用前面的“像心像意”来推断这里,有内在含义在里面。

121. P109八斗槽:有的地方叫“巴斗”、“巴斗槽”、“挽子”。

122. P110喂了指头:书上解释错误。赌博是“手指头游戏”,所以“喂手指头”的意思是啥意思呢?直译就是,用在了赌博上。

123. P112磕爬:就是向前趴的意思。书上注释不确切。

124. P113豁上虎背:跨上,没错。豁字很多地方用,还有“豁嘴”讲兔唇的。还有说把剩饭剩菜“豁落”,即“倒掉”的意思。

125. P115夹忙头里膀牵筋:农耕年代常用的,现在越来越少人说了。紧要关头出状况的意思。还有“撒尿捏住卵”这样的俗语。

126. P117:额角、墨测黑:常用,不解释。

127. P117洞肛:**的意思啦。还有一种恶俗说法“洞肛隔壁”,自行脑补吧。

128. P125陶伴:此处别字,应该是“道伴”,意思是同路伙伴,有“童年道伴”、“同年道伴”之说。

129. P126:兄弟陶里:兄弟之间。我认为是“兄弟道里”才对。

130. P129掘壁洞、拆壁脚:不解释,常用。

131. P130薄屎直射:薄屎就是“稀屎”,现在仍有不少地方说拉稀为“屙薄”,本书里面说拉屎为“屙屎”。还有,说粥太稀,是说“忒薄”。

132. P131叉袋:吴语常用啊,农村的装粮食用的大袋子都是叉袋。

133. P133剥皮蹬卵子:蹬就是阉割,以前猪婆生了小猪,都是要“蹬”掉的,要不然胡思乱想不好好吃、不好好睡,不长肉的,哈哈。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

一、“弯背老公公,胡须翘耸耸,杀杀呒不血,烧烧满身红,”女儿问我这“呒不”两个字怎么写。我找出来这么一个谜语,并告诉她说,这是一个嘉兴老爷爷写的文章里面找来的。她非常惊讶,说怎么嘉兴人也这么讲话?我以为只有我们这么讲呢。我告诉她,长大以后要多出去跑跑,见得多了才会明白很多事情,任何事情都不要坐井观天。

江浙沪各地方、各城市,大家格局应该大一些,不要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吴语处于重大危机之中,各地单凭一己之力没办法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更何况受普通话冲击,各地传统语言早已不完整了,急需互补。我觉得尤其是上海,当代表了洋气、创新、新潮的“海派文化”的代表“沪剧”、“滑稽戏”,都已经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是应该认真回归江南文化圈了。那“海派文化”只是江南文化的一个分支和插曲而已。上海是不可能像南京一样,彻底脱离吴越文化圈的。杭州也做过首都,脱离了一大半了吧?

沪剧小调版的《紫竹调》,有人改为江南丝竹风格的,一下子就有了灵魂,比原先的“民乐合奏”版本有韵味多了。这足以说明问题,音乐最具有文化烙印了。想听歌的话,推荐杨迎版本的《紫竹调》,在上海小学四年级的音乐教材中都替换成这首歌了,体验一下那江南味道如何?原先教材中的选的版本《紫竹调》非常难听!

二、有一个苏州评弹的小伙子,对苏州市区话的莫名改变痛心疾首,举了个例子“如果倷**通不过……”苏州话讲得字正腔圆。但有一个绍兴朋友跳出来说,正宗的苏州话会讲“如果”吗?吴语应该说“假使”、“假使讲”,无锡话还有“啥说”这一特色**!一个语言不仅要发音正确,更重要的是词汇正确……说的一点都没错啊。

要保护传统语言,有三点必须要做:1.发音要传承;2.仅仅发音不够,用词很重要;3.那些俗语用词是什么含义,要明白。

大家一起努力。

问大家一个问题:卵子夜壶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