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吴仁宝当年怎么发展起来

交流2024-10-03 02:38:35

华西村的吴仁宝当年怎么发展起来_http://www.jzs.cc_交流_第1张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享年85岁。数万名华西村村民自发涌上街头,送别自己的老书记。

早在30年前,华西村曾靠着“富裕”二字在全中国都打响了名气,更有 “天下第一村”的美誉,而吴仁宝就是带领华西村创造出了新时代的带头人。

如今10年过去了,那个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华西村却仿佛“销声匿迹”,已经很久没有关于关于它的消息。

是华西村已经衰落?还是新掌门人刻意低调?或者说没有消息其实就是最好的消息。

以粮为纲的岁月

1957年年底,29岁的吴仁宝被调到江阴县华士乡,担任华士公社17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里距离他的出生地不到6公里,他一辈子都没有远离这片土地。

四年后,从公社17大队分出了华西大队,吴仁宝被选为华西大队第一人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华西再造之路。

半个世纪后的华西村有多富,半个世纪前的华西大队就有多穷,社员穷的连媳妇都娶不上。

人穷但志不能短,吴仁宝走在华西大队的田间地头,一直在想让社员富起来的办法。

但是摆在吴书记面前的却是个烂摊子。

华西大队分立之初不到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更少得可怜,加上地势原因,本就不多的耕地被割据成零散的小土地,农田基础设施更差,一到雨季,整个大队就变成了“烂泥村”。

别说富了,华西大队社员连吃口饱饭都困难。

1964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吴仁宝也去山西学习取经。回来之后,他就带头干起了建电站、修水渠的造村运动。

不仅如此,吴仁宝还提出了“吨粮田”的粮食生产目标,但受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一亩地能收个300多斤已经不错了。

因此,吴仁宝的豪言壮语被很多社员认为是痴人说梦。

社员们靠天吃饭惯了,但吴仁宝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要想让社员们信服,只能拿出点真本事出来。

说干就干的吴仁宝,每天天擦亮就走出家门,直到夜幕笼罩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插秧种稻,吴仁宝事事冲在前头。

他做的一切,社员们自然也都看在了眼里。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社员也跟着吴书记走到了农田里。

大地看得见汗水,更会用硕果回报勤劳。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华西大队的水稻亩产量就从原先的不到350斤,一跃涨至1050斤。

除去交给国家的公粮部分外,每个社员都留了不少的余粮,吃饱喝足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1972年,华西大队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功实现了吴仁宝当年提出的目标,华西大队更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的样板村。

吴仁宝“一战成名”,但他深知,发展农业也就是能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还是没钱。

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吴仁宝就已经开始寻找起带动全村共同致富的道路。

工业致富的道路

经过一番仔细琢磨后,吴仁宝想到了“工业致富”。当时全国农村还都在学习大寨大力发展农业,吴仁宝却把目光转向了五金加工厂。

当吴仁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别人时,却遭到了社员们的一致反对。在那个“兴无灭资”的年代,吴仁宝这种办厂行为无异是资本主义的顶风作案行为。

说轻一点被上级教育,说重一点就要吃牢饭。

但10年下来吴仁宝积累的信任,以及他想要带领大家致富的信念,最终说服了社员。

五金加工厂办起来后,不敢让村外人看见。吴仁宝就带人在五金加工厂外面建起了高高的围墙。

每当有检查时,第一时间就将工厂的大门锁上。

虽然五金厂只能加工些螺母螺帽,但却都是必需品。而当时大厂是看不上这些小零件的,华西村的五金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竞争。

五金厂刚刚投产,一天就能获利近百元,这可比背朝黄土面朝天快多了。

自此,华西大队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家家户户的生活也好了起来

1978年,华西大队的固定资产更是超过100万元,全村200多户家家都也都住上了崭新的砖瓦房,更建起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

十几年间,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大队彻底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大转变。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华西,农村“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不再沿用此前的大队联产,而是实行“分田到户”。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好事。可吴仁宝却站了出来,对华西村的村民说了“不”。但他可不是要跟国家政策对着干,而是从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为华西大队粮食产量早就达成了“吨粮田”的目标。后来靠着五金厂的收益,华西大队才能修建完善水利,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机械化。

这时候要是 “分田到户”,以往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是分?是合?社员们自然听带头人吴仁宝的。

吴仁宝把全村5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多名村里的种田能手,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在吴仁宝的安排下,村民们外出学手艺,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在那段时间,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都投入到了工业生产。

1980年,华西大队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对于这样的致富能人,上级组织自然要委以重任。吴仁宝当选为江阴县委书记,兼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第二年更是拟调任苏州地委农工部副部长,但53岁的吴仁宝却自愿放弃自己在仕途上的更进一步,回到华西继续当大队书记。

10年时间转瞬即逝,1991年的华西村企业产值已经高达3亿多元。

伴随着邓公南巡讲话的改革春风,吴仁宝更是带领着村民们大胆去闯。

1994年,华西村组建了华西集团公司,成为了国家级的大型企业。覆盖了化纤、针织等58家企业。

华西村这下真正出了名,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全国各地的人纷纷跑到华西村参观交流取经,都想看看这个华西村是怎么富起来的。

而这也让吴仁宝看到了另外的机会——旅**业,为此华西村专门打造了一个“旅游王国”。

百米金塔、千米巨塔、万里长廊等,打造出来的一个个旅游景点,也契合了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气势,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父子交棒的必然

2003年,吴仁宝卸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儿子吴协恩从他手里拿过了接力棒。

2004年以前,钢铁、纺织、旅游是华西村的三大支柱产业,但钢铁受市场波动的行情很大、纺织业的毛利率又在不断下降。

对于吴仁宝老一辈来说,这些工厂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但吴协恩却要把这些厂全部关掉,由此被冠上了“关厂书记”一名。

坊间更是传闻,要不是吴仁宝这么多年积攒的人气,吴协恩只怕早就被赶下了台。

2005年,华西村GDP高达300亿元,人均年收入约100万元。

但自古以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更何况,华西村天下人人皆知,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被拿着放大镜看。

华西村原有的传统产业面临着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吴协恩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关停并转。然后他在金融领域重点布局,开始全面涉足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多领域。

华西村靠着实业发家,但现在要靠金融投资稳固财富。

吴协恩曾表示,华西能拿的金融牌照要都拿到,政策不允许做的业务也要与别人合作,逐步参与。

目前华西村公司持有稠州银行4.82%。联储证券持股比例约11.73%,在江苏银行持股比例约0.24%,在华泰证券的持股比例为0.11%。

在投资领域,吴协恩还成立了“一村资本“,目前管理规模将近200亿元,主要聚焦于TMT大文化、医疗大健康、装备升级和新能源、芯片半导体、企业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行业赛道开展业务。还投资了宁德时代新能源、英雄互娱、点点互动等在新领域的领军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的第三代也登上了舞台。

吴协恩的长子孙喜耀(随母姓)把目光盯上了娱乐行业,2016年9月孙喜耀所创办的耀宇文化进军“直播、电子竞技、游戏”产业。不单收购了多家电竞俱乐部的股份,还成立了直播公司,成为了英雄互娱的股东之一。

而吴协恩的次子吴茂已经是上市公司华西股份的副总经理,帮助父亲打理华西村旗下庞大的业务。

华西村在吴家父子的带领下仍旧在稳步发展、华西村民依旧住别墅、开豪车,为何会有销声匿迹的现象?

一方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富裕村镇,华西村的领头羊的吸睛效应早就没有了,存在感自然就低了。

另一方面,这也跟华西村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关系。

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时候,为了先富带动后富,周围不少村都主动并了进来,这也给人一种错觉,华西村是个大地方,实际指的华西村不过“中心村”而已,也就是最原始的华西村。

这就行成了以原始华西村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大华西”。

其中一村和二村作为中心村,,三、四、五、十二、十三村重点发展工业。六、七、八、九、十和十一村重点发展旅游业以及生产粮食。

老华西村所在地的村民,可以住在独栋的别墅里,家家户户庭院错落,鸟语花香。

其他村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利,无非是收入高一点,打工的地方近一点,能享受的多一点,除此之外,与一般地方没差别。

往日一骑绝尘的华西村,也就渐渐被人遗忘。那这就说明华西村退步了?那倒未必。

不是他退步了,而是大家都进步了,变得更加富裕,已不需要再仰望昔日的“带头大哥”。

吴老书记在天之灵,应该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