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4《今晚报》
雏喉苑转清如莺 春风一日驰歌名
十八岁女老生亮相津门
王佩瑜学余派韵味醇厚
谢幕露出少女形象 观众秘赞新秀迭出
本报讯(记者董鹏)昨晚,来自上海戏校的余派新秀王佩瑜以其清越峭劲的演唱,令津门观众再度领略到京剧余派艺术的感人魅力,观众无不为这位刚届18岁女老生韵味醇厚的演唱而叫好。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文渠,老同志吴振、胡晓槐等出席观看。这一演出活动,是天津余叔岩艺术研究会为筹建天津票友戏迷协会而举行的义演。
王佩瑜是苏州人,1992年入上海戏校,现已在校学习4年,专攻余派老生,师从王思及等,并学于范石人等余派研究专家。1994年随团访演于香港,1996年随团访演于台湾,演出颇获佳誉。她还曾在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中获"新苗杯"一等奖。
王佩瑜幼年即拜在本市书画家陈云君名下,学习书法诗词,故而能在她的表演中体现出可贵的书卷气。
昨晚,王佩瑜向观众汇报了她掌握的两出余派代表剧目《搜孤救孤》和《空城计》。王佩瑜前饰程婴后饰诸葛亮,在这两出观众很是熟悉的剧目中,王佩瑜以其韵味十足的余派唱腔征服了观众,剧场内叫好声不绝。
她的扮相清纯英俊,演唱清越细腻。剧中的几段主要唱段,都有很好的发挥。《搜孤救孤》中的二黄导板,在她演来苍凉悲壮、满宫满调。《空城计》中的慢三眼等名唱段,也较好地体现出余派发音吐字归韵的特点。
在昨晚的演出中,市表演艺术中心的著名演员王玳玮,演出京剧《望江亭》。玉王玮已久违舞台,她一亮相,观众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的表演,风采不减当年。
演出结束后,本市著名书法家李鹤年、戏剧评论家吴同宾分别向王瑜赠送墨宝。李鹤年的题词是"阐煌绝响",吴同宾的题词是"雏喉宛转清如莺,春风一日驰歌名"。
观众纷纷涌向台前,热烈鼓掌祝贺演出成功,并高喊"再唱一段"!王佩瑜摘去髯口欲唱,观众又喊"把帽子也摘了",当王瑜露出少女形象,观众更是喷喷称赞,都为京剧舞台上又出现一名新秀而欢欣不已。王佩瑜为观众加唱了《乌盆记》和《搜孤救孤》选段,再次激起热烈掌声。
1996.8.7《今晚报》
王佩瑜与余派
刘连群
在艺术欣赏日趋多元的今天,能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是很困难的,京剧界已经久不见某位新角一炮而红的现象了。然而,年仅十几岁的戏校学生王佩瑜,却在近两年渐渐有了名气,一些很挑剔的行家亦十分推崇,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我曾经看过她的录像,觉得所传确实不虚:前几天又看了她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更多了一层了解和感受。
《搜孤救孤》和《空城计》,一出二黄,一出西皮,都是余派老生的代表作,流传深广,脍炙人口,王佩瑜用这样两出戏来和天津观众见面,表现出了她的信心和功力。
她扮相清秀,气质沉静,嗓子宽润而少女音,具备了女老生难得的天赋条件,又得余派名师的传授,路子正,唱法严谨、工整,歌来颇具余派"苍、劲、挺、秀"的风韵。
《搜孤救孤》"大堂"一场的[倒板][回龙]接[原板],是余派的经典唱段之一,[倒板]"白虎大堂"的"虎"字之音,用"干拔劲"异峰突起,气力饱满,满宫满调;"大堂"走低腔缓缓送出,沉郁苍凉;"奉了命"的"命"字则使脑后音行腔,先抑后扬,声音清而不浊,刚而不薄,气足而音敛,耐人品味。全句起伏跌宕,张弛有致,谨依余派章法,生动地体现了人物满腔义愤、悲痛又不得不强忍抑制的复杂心情。
[回龙]从"都只为"到"两离分",25个字的长句,既要一气呵成,又多用三字一节地"垛"着唱,尺寸快,节奏紧,王佩瑜也唱得顿挫分明,紧凑酣畅;"分"字用喷口音,有爆发力,又不过度,显示出她在口劲、气息、音量的控制和节奏把握上的功力。
《空城计》的几段唱,是久为人们所熟悉、传唱的,越是熟戏越难唱,越要有真功夫,王佩瑜在"三报"后的[摇板],唱来疾徐适度,浑然不散;城楼上的[二六]洒脱流畅,不拖不坠,也很精彩、到位。
相比之下,两出戏从唱、念、做和刻画人物全面衡量,《搜孤救孤》似更成熟,见火候儿,这也和唱者的年龄、阅历有关吧。
总的来说,王佩瑜既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包括气质),学到的东西又很规范,对演唱且有较高的悟性(这一点也很重要),尚在学中便达到了目前的水准,确实非常可贵。尤其在余派后继乏人的今天,不由人不赞一句"人才难得",并且希望她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余叔岩创立的余派艺术,是继谭(鑫培)派之后的第二座老生演唱艺术的高峰,唱、念、做、打皆精,在声腔方面尤为精雕细琢,把谭派演唱技巧推向了极致,吐字、发音、用气和行腔都极为讲究,而且又处处雕琢,处处不露斧凿痕迹,达到了"恬憺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与旦行的梅派艺术同被誉为以无特色而为自己的特色,因而好听难学,学者众而精者寡,这是后来全面、完整地继承余派艺术的人才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好的艺术总是不会被湮没的,人们对王佩瑜的热情赞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对精美的余派艺术的眷恋和珍爱。一位小姑娘的广受京剧界内外关注,不仅在她的禀赋优异,而且也原于余派艺术的长久魅力。
同时,事物往往以稀少为贵,如同几近绝响的言派、奚派在八十年代中期骤然红火,其程度甚至超过言、奚两位**在世时一样,余派怕也到了因其少而弥足珍贵的时候了。
还有,当前京剧舞台上演唱技巧的粗疏和变异,一些演员不在精致上下功夫,一味靠拖长腔、"砸夯"或拔高寻求廉价效果,观众听久了也会觉得单调和乏味,特别是通过京剧艺术的普及,他们也会唱两口儿以后,就更觉得不满足,向往高层次的东西,于是讲究韵味和技巧的余派便重新显示了它的艺术价值。应该承认,这也是促成一位余派新秀在短时间内名传菊坛的客观因素。
充分认识客观环境的变化和需求,有助于青年演员进一步确定和坚持自身的艺术追求。像王佩瑜这样达到相当水准并且初具影响的新秀,能不能守得住向高、向美的艺术准则,不搞华而不实的卖弄,不惑于哗众取宠的暂时效果,不瘟、不火,把握住艺术上的"度",对发展前景非常关键。
守得住则立得稳,立得直,立得长久。一位外国艺术巨匠说过:“……强迫才能去取悦观众的那种艺术家,算不了什么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耐久的,他的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又说"好的艺术永远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王佩瑜取得的影响,岂不正说明精美的余派艺术在今天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理解"?
一家流派艺术,可以熏陶、造就一批新人;一位或几位优秀演员的崛起,也能促使流派的复兴和传播,这在京剧史上不乏先例。新人在成长,流派要发展。各行当、流派的有才能的新秀多起来,且能坚持高品位的、严肃的艺术追求,京剧艺术的全面继承和健康发展就有了希望。
王佩瑜简介
王佩瑜,生于1978年,上海市戏曲学校高材生,攻余派老生,曾多次在全国京剧大赛中获一等奖。王佩瑜师承王思及老师,并先后得到朱秉谦、关松安、孙岳、李甫春、王世续、曲永春、童强等老师学戏,学演过《文昭关》《法场换子》《捉放曹》《搜孤救孤》《击鼓骂曹》《武家坡》《大登殿》《打渔杀家》《碰碑》《甘露寺》《断臂说书》《战太平》《乌盆记》《清官册》《四郎探母》《南阳关》《群借华》《夜奔》等剧目。
王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她的演唱古朴隽永,回味无穷。京剧流派中,余派唱腔易学难精。王佩瑜经过数年的钻研,已深谙其道,掌握了余派唱腔的精髓,在吐字、发音、用气、行腔诸方面精心调度,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追求“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于淡泊中寓神韵。严谨工整的吐字、规范有矩的行腔,深显她高超的余派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