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作家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他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司汤达的代表作有《红与黑》、《阿尔芒斯》、《帕尔马修道院》等。《红与黑》据说是司汤达根据一则死刑案件新闻得来的灵感,它不仅揭露了波王朝复辟时期的残酷,还体现出了当时对青年身心的腐蚀。
引言:
于连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的主人公。读过《红与黑》的人对于连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他好,有的人唾弃他。
于连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丰满的人物,他总是在选择中自我妥协、反抗、再次妥协,这造就了他矛盾的一生。
迷失与觉醒的自我矛盾
于连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青年,他痛恨伪善的教会,鄙夷“金钱至上”的贵族,他积极向上,拥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带着满腔热血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于连同时又是虚伪的,他一边表达着自己对贵族的痛恨,一边又在不断地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妥协,他不断地为贵族服务,甚至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作为一个木匠的儿子,身材矮小的他常常遭到父亲跟两个哥哥的打骂。身处在这样一个下层人民家庭,于连从一出生就被迫体会到社会的歧视与奚落,但是他并没有向当时的环境妥协,承认自己的卑贱。
在一位老军医的影响下,他学习到了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平等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可奔赴在追求平等和反抗路上的于连却越来越病态,他渐渐地在物欲、美色的诱惑中迷失。
他渴望成功,他“不折手段”,他用着一切他内心觉得鄙夷的方法,但是他正直而善良的内心又对他的行为发出了极大的谴责。
在多次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的矛盾下,于连一次次迷失又一次次觉醒,他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不断地自相矛盾。
自信与自卑的自我抵抗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随着周围局势的变化,他不得不一次次妥协去改变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置身于绝地,他只能在自我挣扎的过程中做出选择。
作为一个极度自卑又极度自信的人,于连将自尊心捧在一个极高的位置。
在市长家当家教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为了自我认知中的“我不是奴仆”,于连甚至还提出与市长一家人一起吃饭这样的要求,这种极力的证明,恰恰将于连心中的自卑展露得一览无遗。
而后于连与市长夫人、伯爵女儿的两段感情中,他也并没有去感受爱情的美好,没有去体会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他只是把她们当作一种战利品,用来证明自己,并从中得到“平等”的满足感。
这样的他是自信的,他一次次运用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以此为傲。
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又是自卑的,因为在爱情这种细微美好的感情里,他都将自尊心的满足与获得的虚荣放在首位。
红与黑的判断
每个人的人生都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无数的选择,就好像一条分支众多的岔路口,不同的人生来源于不同的抉择,于连的人生就是这样。“红与黑”是小说的名字,同时它也代表着诸多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职业的选择,“红”指穿红色衣服的士兵,“黑”指穿黑色衣服的教士。
这是当时青年人想要出人头地的两条路,也是当时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在于连发现选“红”走不通时,他选择了“黑”。
第二个含义是不同的时代,“红”代表着拿破仑那个时代,靠自己就可以拼搏出一片天,而“黑”代表着于连身处的时代,黑暗而糜烂,下层人民看不见光。于连向往“红”,但是身处“黑”,只能接受并且反抗“黑”。
第三个含义是人性的善恶,“红”代表善良与正义,而“黑”代表虚伪与邪恶,在此含义下的于连既是“红”的,又是“黑”的。
第四个含义是于连的人生,“红”代表着向市长夫人开枪之前的成功与圆满,“黑”代表着开枪之后于连人生的陨落与终结。
有人问:“于连开枪射伤市长夫人后被判了死刑,但是他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也没有要求上诉,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走上了断头台,在死与活这样的终极选择前,于连为什么选择死亡呢?”
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于连的自尊心与他的尊严,他不愿意向贵族低头,最后的他也明白了平民阶层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于连不是在死与活之间做了选择,而是在妥协与反抗中做了抉择,通过对自我的毁灭,将他的反抗与激昂展现,像他对这个社会永不妥协的宣告。
“于连”人物形象的形成
于连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这么复杂而又矛盾的人呢?我认为这与于连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社会背景
《红与黑》中的社会是非常黑暗腐败的,于连正是因为身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才会造就其复杂的人物形象。
法国波王朝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十分没落,极端的“保王党”与教会的黑暗势力相互勾结,大家都十分害怕失去自己的特权,比较富裕的市民阶层还会积极投靠,找寻自己的靠山,这就造成了当时言论受限的社会。
上层人民全部抱团,压得中下阶层人民喘不过气,都想要打破这种现状使情况得以改变,但是事实却不如人意。
在这种复杂环境以及唯利是图的现状里,于连才变成了一个复杂且矛盾的人。
2、成长经历
成长经历是影响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它会帮助我们形成一套具体的世界观与方**,所以成长经历也是造成于连复杂性格及其反抗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连出生在一个小城的木匠家,他的童年是被压迫的,本来社会就已经很歧视下层人民了,在家庭中,于连还要被父亲跟哥哥所歧视。
他们认为于连的爱看书是不务正业,经常对他进行奚落与打骂,在这样的双重打压下,才造成了于连极度反抗的内心。
在于连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一面被社会所歧视和打压,但是他也从老军医那获取了新思想,这使他在腐朽的现实生活里看到了光,了解了自由民主,了解了言论自由这些思想。
虽然这些“自由”跟现实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也带给了于连希望与光芒,促使于连不断的向前往上,想要打破现实生活的格局。
所以说,于连的复杂形象与人格,一定程度上跟他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结语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在黑暗的复辟王朝时期,于连作为一个悲惨的下层人民,开展了一次悲剧式的奋斗,最终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性格与世界观离不开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童年经历,正是这些让于连成为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不论是在理想跟现实尖锐碰撞时的自我调节,还是在自我迷失与自我觉醒的过程中自相矛盾。于连一直都处在一个“妥协、反抗、再次妥协”的过程当中。
他是自信的,也是自卑的。他将自尊心高高的捧起,作为一种自我的抵抗;他也将真实的一面袒露,却是用虚伪的方式表达。在这样的真实与虚伪中,只能造就一个悲剧式的拼搏。
于连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内心与实际做出的判断总是矛盾的,这不仅是他自身观念的变化,也是当时的环境促使他变成这样。
所以在人生最重要的生死抉择之时,于连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将自己的反抗人生延续到底。
最酷的橘子皮感谢每一个阅读的你!关注我,我们一起品味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