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从汉字的表达上就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就算近义词,有些时候也不能通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离世和辞世的区别?下面更多详细**一起来看看吧!
离世和辞世的区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从汉字的表达上就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就算近义词,有些时候也不能通用。
场合不对,人的身份不对,所用的措辞都得注意区别。
因为中国自古便十分注重礼节,词不达意,便是对人的不尊重。
名人去世,他所在的单位或者家人会对外发个讣告,正式通告此人逝世的消息,以便让吊唁者做好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准备。
我国有红白喜事之说,红指结婚做寿,白指高龄之人去世,又称喜丧。
从古至今,我国民间的风俗对这两种事都很重视,操办得也相当讲究。
但在丧事上,讲究比结婚做寿还多。
不同年龄段的人去世,形容他去世的用词也不同,用错了,还会贻笑大方。
世界文明古国,就是这么讲究!
比如,未成年人去世,称为“夭折”或“早夭”;青、壮年时期去世,称为“英年早逝”,这个年龄阶段是18至50岁。
没到60岁去世,应称去世的人终年xx岁;寿命到六十甲子时去世,会称他们享年xx岁。
我国的文化对去世的人年龄划分非常的细,古代还根据身份地位对死的称呼不同。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去世,会称为“崩”;皇后去世成为“薨”,也可称为崩。古装剧里常听到,皇帝驾崩,皇后薨逝这样的说法。
普通人死亡,就用卒。
由于现代人寿命普遍较长,享年和终年的用法经常看到。
有人认为享年是对死者尊敬的用法,因为它有个“享”字,会让人联想到享受,愉快的感觉,那肯定是长寿的人或者生前过的幸福开心的人用的。
于是对老年死亡者通通用“享年”。
细心观察一下媒体的用法,会发现,常见的享年和终年,还有更深一层的区别。
2016年,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去世,陕西作家协会的讣告里用的是“享年74岁”;金庸先生去世,各媒体用的是“享年94岁”;袁隆平院士去世,媒体也用的“享年91岁”。
看起来没问题,但是某香港TVB演员去世时,媒体用了“终年66岁”。
同样是名人,为什么这位演员用了“终年”这个看起来不够有敬意的说法?
根本区别就在于:前三位用“享年”的名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陈忠实先生和金庸先生是作家,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表现在文化贡献方面,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
而那位演员,似乎没有公众承认的社会贡献,于是用“终年”,媒体只是站在客观立场上,不褒不贬地报道这件事情,不发表任何主观意见。
由此可见,享年是做敬语用,具体应用环境看发讣告的人与死者的关系和对死者的感情;而终年是不带任何感**彩的。
普通人也可以用享年的,去世年龄不足50岁也可以用。
家中老人去世,后辈些讣告时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亲情,可用享年,单位职工去世,单位表示对员工生前工作的认可和敬意·,也可用享年。
但是如果站在第三方角度为一个历史人物写篇小传,或对普通人写篇新闻报道,用享年就不合适了。
因为跟人家一没亲属关系,二不能主观臆断对方的好坏,用敬语便有站队之嫌,用中性词“终年”是最合适的。
此外,每个年龄段死亡都有它特定的叫法。除了18到50岁死亡统称英年早逝外,还有细分。
20到29岁为存年,30到39岁为得年,40到49岁为酉年,50到59岁为终年,60到69岁为享年,70到79岁为寿年,80到99岁为高年;100岁为期颐。
只是现在的遣词中没有再分的这么细致,也没有社会地位之分,普通人死亡统一称去世,用享年还是终年看需不需要加入感**彩。
在不确定用享年还是终年的时候可以都用“终年”,这个适用范围广的说法,还有“卒年”也可以与“终年”通用,古文里便有“生于何年,卒于何年”的说法。
用这两个词,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