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专权的特征

发现2024-11-02 09:35:02

宦官是中国古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作为皇帝的身边人。他们既可以成为皇帝可以信赖倚靠的对象,也可以被朝臣收买,替他们充当耳目或美言几句。总之,只要有权利斗争存在,就少不了宦官弄权。只不过每个朝代的情况不同,宦官弄权的程度也不相同。能够达到专权有东汉、唐朝和明朝。

明代宦官专权的特征_http://www.jzs.cc_发现_第1张

东汉、唐朝与明朝虽然都有宦官专权,但背景各不相同。汉朝的宦官是皇帝用来对付外戚的,失控以后也打击了儒家士大夫集团;唐朝的宦官是皇帝用来对付藩镇武将的,因此唐朝的宦官握有兵权,专权起来也最嚣张,废立皇帝跟玩似的;明朝的宦官是皇帝对付内阁大臣的,由于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且明朝皇帝即位时均已成年。所以明朝的宦官势力最弱,生死荣辱全凭皇帝一句话。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宅心仁厚,不但没有大肆诛杀功臣,还与功臣们结成儿女亲家,共享富贵。这使光武帝获得了仁君的美名,但代价就是功臣与外戚合二为一,造成严重的外戚乱政。

东汉宦官

汉和帝时,外戚窦氏(功臣窦融家族)专权,窦太后掌控朝中,窦太后的兄长窦宪领兵于外。因和帝非窦太后亲生,且和帝之母梁贵人为窦太后所杀。所以窦家人怕和帝长大后报复,准备废掉和帝。

当时和帝年仅十四岁,却聪慧异常。由于窦氏限制和帝与内外臣僚接近,和帝就依靠宫中的宦官来出谋划策。中常侍郑众因谨慎机敏有心计又不攀附外戚而被和帝倚重。郑众建议汉和帝先下诏书,以召窦宪回京辅政为名,将其骗入京师。然后伺机掩杀。

永元四年(92年),和帝诏令在外领兵的窦宪返回京师。平日骄纵成性的窦宪在接到诏书后还真的以为要回去辅政,丝毫没有怀疑,兴高采烈地启程回京。窦宪赶到京师时,天色已晚,皇帝传旨让他等翌日入朝。

当天晚上,郑众奉和帝之命,秘密出宫命令司徒兼卫尉官丁鸿封闭城门,并派兵把守城中各主要路口。安排妥当后,和帝命宫中禁军分头捉拿窦氏的亲信党徒。一夜之间窦氏爪牙全被剪除。之后,窦宪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环等也被缴收印信,勒令离京,到达封地后被和帝迫令自杀。

和帝亲政后励精图治,开创“永元之隆”。但和帝英年早逝,二十七岁即撒手人寰。皇子年幼,外戚势力卷土重来。

汉桓帝时,外戚梁氏(功臣梁统家族)专权,大将军梁冀嚣张跋扈。之前,汉质帝在群臣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听了,非常痛恨,就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饼里毒死了质帝。拥立桓帝即位后,梁冀自恃拥立有功,更加骄横。桓帝对此十分不满。但有质帝前车之鉴,桓帝不敢公然指责,就利用上厕所的时间与宦官唐衡、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五人密谋诛杀梁氏,并用牙齿咬破单超手臂歃血为盟。单超等人带桓帝诏令秘密出宫联络朝臣,调动兵马,一举诛灭梁氏。

跋扈将军梁冀

桓帝诛灭梁冀以后,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因谋诛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宦官专权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压垮了东汉王朝。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和山东门阀世族掌控朝政,宦官根本无法插手政事。即使是唐玄宗时的高力士,也只是受宠于宫中,对朝中之事并无干预。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皇帝对武将极度不信任,派出心腹宦官前往监军,节制前方将领。宦官监军根本不懂军事,却拿着皇帝的名义瞎指挥。又贪婪敛财,对不肯同流合污的将领睚眦必报。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因宦官边令诚地谗言而被冤杀,郭子仪、李光弼也因为宦官鱼朝恩的瞎指挥吃了不少败仗。仆固怀恩更是被宦官骆奉先逼得造反。但由于安史之乱的负面影响太大了,皇帝们即使看到宦官专权的种种弊端,依然放权给宦官们压制武将。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节度使割据地方,朝廷无力制止。只能寄希望于较为听话的节度使帮助朝廷打压不听话的节度使。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围攻襄城,唐德宗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平叛。泾源军途径长安,德宗下诏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王翔只赏赐了粗茶淡饭,士兵们十分愤怒。姚令言说:“到了东都洛阳就会有厚赏,你们不要鲁莽行事,这不是一条活路”。士卒不听。用长戈把姚令言架出去了,而后大肆劫掠。

唐末藩镇割据

泾原兵变时,朝中大臣作鸟兽散,只有宦官霍仙鸣、窦文场等人一路护送德宗逃至奉天。宦官的忠心让德宗大为感动,一回到长安,德宗就任命窦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霍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将护卫皇帝的重任交给了宦官。刚开始,宦官带领下的神策军多次出征打压藩镇,对维护皇权起到了一定作用。唐宪宗即位之初,西川军阀刘辟作乱,神策军入川平乱,生擒刘辟。但到后来,宦官们与藩镇节度使们一样尾大不掉了。宪宗之后,唐朝皇帝皆为宦官拥立,朝政日益混乱,终至亡国。

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已十分完善,朝政大权皆取决于皇帝。但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还不够集权,就把丞相撤了,大事小事皆有自己决断。但全国那么多奏折递过来,就是朱元璋不吃不睡也批阅不完,于是朱元璋就组建了一个秘书团——内阁。

内阁大学士的任务是替皇帝预览奏折,并将处理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然后皇帝再看奏折与票拟,用红字做最终批示,是为“批红”。这样一来,皇帝既能够决断所有奏折,又省去了许多工作量,内阁制度就这样定下来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能吃得了苦,当了皇帝以后依然勤奋,勉强能够完成工作,但他的后代就很难说了。皇帝懒政,内阁的担子就重了,权力也大了,内阁首辅的职权反而超越了曾经的宰相。为了限制内阁,明代皇帝们任命司礼监太监代皇帝批红。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主管。但司礼监只能代为执行部分批红,皇帝可以随时收回或改换他人,大事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宦官有多大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有多懒。所以尽管明朝的宦官名声也不好,但比起东汉、唐朝的前辈们,明朝的宦官已经很弱了。

宦官本为皇帝家奴,与朝政无干。但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宦官一次次走出深宫,在朝堂之上大肆弄权。但无论宦官如果专权,他们手中的权力只是皇权的延伸,一旦皇帝不管用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东汉末年,宦官不顾天下安定,大肆搜刮民财、排斥忠良。结果引发了黄巾军起义,豪强并起。皇帝犹如囚徒,宦官又何来权力?唐朝末年,宦官尽管握有军权,但如果没有背后的皇权支撑,被藩镇消灭是分分钟的事。很多人将明朝灭亡归结于阉党之乱,但实际上明朝的宦官要比前辈聪明得多。他们知道一旦大明亡了,自己也就完了。所以在明朝末年,除了皇帝本人和忠心为国的仁人志士,最不希望明朝灭亡的就是宦官了。因为大臣们还可以改换君主,但他们不行。故而崇祯煤山自缢身亡时,在一旁殉葬的是太监王承恩,而不是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