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是太子还是公子

发现2024-11-28 10:32:31

一些喜欢历史的朋友把明朝太子朱标和秦朝公子扶苏共同列为所谓的“意难平”认为他们之中任何一个能顺利继位会改变之后的历史,甚至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轨迹这里暂时只针对扶苏来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至于朱标,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点关于明朝的文章探讨一下主要是本人认为扶苏被过于误解的,扶苏的遭遇是必然的,没有意难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扶苏是太子还是公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扶苏是太子还是公子

一些喜欢历史的朋友把明朝太子朱标和秦朝公子扶苏共同列为所谓的“意难平”。认为他们之中任何一个能顺利继位会改变之后的历史,甚至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轨迹。这里暂时只针对扶苏来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至于朱标,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点关于明朝的文章探讨一下。主要是本人认为扶苏被过于误解的,扶苏的遭遇是必然的,没有意难平。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里记载的是: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公子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问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这段记载的是陈胜吴广商量起义时的对话,当时吴广自知必死去找陈胜商量,陈胜大概意思就是天下因为秦受苦已经很久了,原因是秦二世这货不行,不应该立他当皇帝,本来应该立扶苏的。之后赞美了一下扶苏,顺便质疑了扶苏的死,然后又赞美一下项燕。然后建议扯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大旗来造反。原文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至此,陈胜吴广定了基调,也就是用扶苏和项燕的名号来招揽人起义。之后的包括“赵高、李斯矫诏,假传圣旨赐死扶苏,也都是出自陈胜的口。西汉史官修史书是不能出现臆想和个人论断的,只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史记里的这些内容只能说明陈胜吴广曾经说过这些话。并不能证明他们说的是真的。这里自然也不会存在司马迁借书表达自己观点的存在,只能说明司马迁能找到可靠的资料,有足够可信的证据证明陈胜吴广曾经的言论,并不意味着,这些言论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陈胜吴广是瞎说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在关于秦朝的记载里有反驳的事件记录?

首先是第一个问提,一是当时的职业要求,司马迁不会把个人观点写进史书,顶多就是跟据本朝政治模糊化一些历史细节而已。二是,秦朝本朝的史书是《秦记》,而秦记是秦人自己写的,同样是“报喜不报忧”的模糊化了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事实上各国都是这么做的,更扯淡的是秦人的史书也是只记录事件,很多连表情描写都没有,比如秦王说了什么话,就只写说了什么,说话的语气,表情如果不是明显的没有其他争议,一般也不会写。这是为了严谨,以免造成解读偏差。同时《秦记》内容杂乱,没有详尽的时间顺序,这也是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是编年体的重要原因。秦记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没有年代的历史书。

最大的问题是,秦统一后,各国史书对同一件事表述不一,李斯建议除了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都给烧了。处于统一思想的阶段,统一历史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战国历史到今天其实是残缺的。更惨的是项羽烧了咸阳宫(别杠阿房宫,烧的就是咸阳宫,不解释)。所以,司马迁收集战国资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又本着严谨的态度很多因为资料残缺不能采用的。史记的内容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代表是事实,至于后世对于涉及扶苏历史的看法,基本都是和史记,或者说和陈胜类同。

那么以下是个人看法,这里就不借鉴史书了,有兴趣又没历史基础的可以自己查阅。

言归正传,首先是秦始皇是否喜爱扶苏的问题。父亲对于儿子的喜爱可以有很多方面。一是名字,扶苏取自诗经山有扶苏,扶苏是一种生长茂盛的树木,秦始皇以扶苏给长子取名是对其有无限期望的,至少说明扶苏幼年是非常受宠的。这里以胡亥来对比,胡亥的名字是什么寓意呢?亥属水,秦尚黑,自承水德。也有说是指胡亥的出生时辰和母亲的出身,还有认为是指星宿的。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扶苏关于名字的记载很详尽,但身份地位更高的胡亥却更本无从查起。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胡亥被后世刻意针对了呢,毕竟扶苏的名字只是当时一种常见的树木。不加入这些我个人的主观臆想,这点扶苏赢,毕竟他的名字更好听。

其次是老师,最慈爱父皇朱元璋疼爱儿子到什么程度?那是把大明最顶级的文武集团打包给儿子当老师的。所看这点也多少能看出来。首先是扶苏,一般说淳于越,这个是儒家的。胡亥的老师一般认为是赵高,赵高得宠可不是阿谀奉承来的,赵高是秦国法家大家,到统一的时候,秦国法家领域除了李斯就是赵高了。也就是说扶苏是学的儒家,胡亥是学的法家。

总之从各方面看,童年时期秦始皇可能对长子扶苏的喜爱更多,胡亥幼年也许只是众多皇子中的一员,可能关注的少。

成年时期呢,扶苏学的儒家,但秦国用的是法家,秦始皇是看不上儒家的,毕竟刚刚灭了尝试儒家的齐国。个人认为扶苏可能是因为法家学不好才改学儒家的,毕竟作为秦国公子都是以法家做启蒙的,不能没学过法家,加上扶苏有一个法家大佬级别的岳父李斯。本国又是以法立国,以法为尊。如果学的好又怎么会舍本求末学没人看好的儒家。当时的儒家在战国是不受待见的,尝试过儒家改革的不是被灭就是没成效。而胡亥的法家却学的不错,始皇过问功课赵高都往好了说,总之功课这一块肯定胡亥更受始皇喜欢的。

关于扶苏,绕不开的是是否有天然继承权。这里可以很直白的说,没有。秦国的继承人选定没有嫡长子继承的说法,那个是后世儒家思想主导后才流行的,即便后世也只有明朝才严格要求按照嫡长子继承。这个也是秦始皇不喜欢儒家的原因之一,因为秦国很早就不严格遵循宗法制度了,往前数七代别说嫡长子了,嫡子都不一定能做继承人,儒家这方面在秦始皇眼里就是复辟周制,周都亡了,还是秦亲手亡的,你让秦始皇认同你复辟周制是不可能的。

说的简单一点,秦朝的继承人是指定的,没有人有天然继承权的。而历史上没有明确指出秦始皇指定过扶苏为继承人的记载。反而带胡亥巡视天下才更像是指定继承人的做法。

那么秦始皇有没有可能立扶苏呢?我认为是没有可能性的,始皇帝雄才伟略,他不需要多厉害的继承人,只要能稳住局势按照他设计的方针执行的就行,偏偏扶苏不是。

一,思想,扶苏学习和接受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秦国用的是法家,两者在那个时代是很难融合的,矛盾很难调和。秦始皇是不能冒险立一个在思想和国家体系有矛盾的人的,而秦国刚统一思想文化,用的是秦法秦制,转眼就立一个整天让你改制度改思想标准的人?那种可能性低到没有。举个例子,美国有没有可能选一个共产主义者做总统?朝鲜有没有可能选一个资本家做主席?这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事,没有妥协的可能的。

二,政治眼光和主张策略。都说扶苏政治眼光长远,我认为这是强捧,或者说是贴合了走下坡路的汉朝政策出现的看法。是的,汉朝的体制相比秦朝是走下坡路的,虽然加强了某些方面的发展,也扼杀了很多。扶苏政治能力不行的最主要证据就是复辟分封制的主张,要知道秦国到秦始皇能成功废除分封制,是从秦孝公开始连续几代任用重用外臣才能做到的,到秦昭襄王灭周时,更是直接把周亡的责任归结在分封制上了。到秦始皇统一依然是顶着极大的压力废除的分封制。这个时候扶苏作为皇长子居然主张复辟分封制,这是欲以何为啊?换个疑心病重的皇帝或者冷血点的,类似汉武帝那种,估计扶苏这个时期就没了。

三,御下的能力,前面说了扶苏复辟分封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拢朝臣,天下刚定,一大帮人等着论功行赏,封君封公,封王倒是不现实的,结果等来的是废除分封制。首先就是宗室的不满,秦国宗室对于嬴政的支持可以说超过了秦昭襄王的。然后是外臣,也就是李斯这一类,都等着分封的,等了个寂寞。这也是扶苏的底气所在,一方面得到权臣和宗室的保证,一方面推崇儒家得到百姓好评,儒家虽然不得统治层喜欢,但在收拢民心这块确实强,所以儒家在战国时地位尴尬,政治上属于鸡肋型的,各国一方面不用,一方面又保留。从这个角度来说扶苏的野心还是蛮大的,对上拉拢权臣,对下拉拢百姓。那么为什么还说他的能力不行呢?

四,关于扶苏的失败,扶苏能力不行就是太高估自己,同时又太低谷秦始皇了。首先复辟分封的主张表面上能为他争取权臣支持,但也同时失去他爹这个权势最大的支持,用儒家,表面上能取得长期被高压秦制管束的秦国百姓的喜欢,但更本抵不过让秦人实现了几代人梦想的秦始皇。就像今如果有人让中华复复兴,称霸世界,代价是我们每天都工作十二个小时,然后有人说让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希望我们支持他反对带领我们复兴的人,可能吗?最多只会支持他的政策,但依然要取得带领我们复兴之人的认可,反对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五,秦始皇的威慑力,首先,扶苏各种反对嬴政的主张,结果都是扶苏被罚,责任最多也就推给儒家。大概率儒家是被朝臣用来被锅的。复辟分封,那些极其了解嬴政的朝臣肯定不敢有实质行动的,让扶苏做出头鸟自己闷声观望,不行就推给儒家,说儒家影响误导公子就行,以此来试探秦皇的态度,才是那些老油子干的事。而秦始皇敢废分封制自然有他的底气,首先,兵权是牢牢掌握在手里的,声望更是毋庸置疑,秦人是不会允许有人造反秦始皇的。而扶苏更本插手不了军权。这个时候就公开和嬴政叫板,反对这个反对那个的,估计嬴政心里都想不通怎么养出个傻儿子,但凡聪明点也是先推一个人上谏试试嬴政的反应,看那帮权臣是不是真的敢不遗余力的帮他。

六,北方兵权问题,扶苏被贬到北方蒙恬那里,一些人认为是让扶苏去北方掌兵权。这就有点诡异了,扶苏的所作所为放后世就是妥妥的造反存疑了,那个皇帝会在皇子造反存疑的情况下放兵权给他的。再看蒙恬,蒙式家族作为当时秦最大的外臣起家的大族,是正宗的嬴政心腹,除了嬴政谁也左右不了蒙家兄弟的,这样的心腹又手握重兵,再把犯错的皇子送过去,很明显就是送去看管的。而扶苏在这段时间又频繁联系咸阳,依然对政策指手画脚的,更大可能是扶苏的支持者对他的支持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嬴政只能贬他却不能杀,甚至限制不了他联系中央。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扶苏流放到有大军看管,这支军队扶苏又绝对插不上手,于是选择了蒙恬,扶苏在北方根本指挥不动军队。

七,扶苏的支持者,我认为是秦国的原生贵族和宗室,秦国横扫天下的时候宗室还是有相当实力的,各系统重要职位占据的很多。这个时候宗室支持扶苏,嬴政还是只能温和对待的,统一后郡县制的改革很大程度削弱了宗室和旧贵族的实力,毕竟把人家的封地封邑收回就很伤了,在利用论功行赏提拔了大批外臣,几年的时间就把这些人打压下去了。这个时候扶苏的人生才开始走下坡路的。

八,胡亥的继承人身份,这个大概率是嬴政指定的了,首先嬴政的几个儿子除了扶苏和少数几个明确反对分封制的,其他基本史上无名,可能能力跟不上或者根本理解不了新用的郡县制,以及废除分封的实质意义。胡亥受指定的事件依据,那肯定是巡视天下了,嬴政刚统一,实施新政没几年,那个时期没有纸张,信息沟通非常慢。巡视天下是有很强烈的政治意义和必要性的,所谓的找长生不老药之类的,纯粹是强行黑了,这里说点题外话,嬴政可能找过一段时间长生不老药,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好奇,焚书坑儒后就不浪费精力了,相比于长生不老,嬴政可能更在意死后的事,所以才花费大力气打造陵墓和兵马俑,先秦时代人类对于鬼神还是有相当敬畏的,而且没有轮回的概念,嬴政可能更相信他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这种极具权势的人并不如何畏惧死亡,畏惧的是死后不能维持权势。言归正传,胡亥被带着迅游天下,一方面嬴政是向六国百姓宣誓**,一方面是展示力量。这种事情他只带了一个皇子,那意图已经很清楚了。

九,嬴政的选择,事实上,胡亥确实是最佳选择,毕竟嬴政没办法预知未来。当时的情况,扶苏是肯定不行的,至少选一个能沿着自己为秦制定的既定路线走的继承人,而胡亥是钻研法家的,对其他学说思想没有明显的认同趋势。其次,胡亥本人没有犯过大错,原则层面的更是没有。其三是对于郡县制的理解和贯彻,这点胡亥不清楚如何,只知道胡亥没有复辟分封的想法,这就足够了。一个坚持法家思想治国,不会复辟分封制,同时不用担心外戚做大的继承人已经很完美了(扶苏的岳父是李斯,秦国因为外戚做大,后宫权势过大的问题是常态了,嬴政更是亲身经历了,会极力避免的)

十,关于矫诏和赐死。首先是赵高和李斯矫诏,更改继承人。李斯当时是丞相,秦国刚刚君主集权的时代,相权是有相当权柄的,李斯有相当的政治节制权,仅次于秦始皇,可以说真正的一人之下。再说赵高,这个时候赵高没有多少实权的,在李斯面前就是个小弟,因为赵高能依仗的是嬴政的宠爱,而李斯最不缺的就是这个,嬴政和李斯是能同坐分肉食的,单从史料看,嬴政对李斯的偏爱绝对高过赵高。而史记里的记载,却是赵高建议李斯矫诏(带威胁性质)李斯听从了,就这一段就不合理。李斯根本没必要鸟他,而且扶苏是李斯的女婿,虽然两个人关系可能因为政治立场和思想差异不是很好,但也不至于这么害他。而这段历史是陈胜吴广对外宣传的,是纯粹的野史,可信度低到都不用提秦朝立储的严格制度,对于法家治国的秦,嬴政也必须遵守制度的,陈胜吴广的说法。单从秦制上这份遗诏改不改都不合法,不会被认可的。

十一,扶苏之死,遗诏是合法的,也是秦始皇钦定的,那么秦始皇有没有赐死扶苏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赐死了,而且还要蒙恬亲眼确认,原因是秦始皇死后扶苏身后一帮蠢蠢欲动的分封之心非常不安定,如果扶苏再用分封制复辟搞事,他又有一个丞相岳父,即使有蒙恬的大军看着,他死了,难免蒙家不会有想法,毕竟他们的功劳要是分封,封君是最低起步了,要是蒙家顶不住封王的诱惑就难办了。除了他活着,根本没人压得住扶苏用分封制搞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赐死了,新皇刚立,蒙家这个时候不会违背他的,朝臣和宗室也根本没有时间反应。二是没有赐死,但肯定有旨意送到北方的,这点是基于嬴政对蒙恬的信任,嬴政对于蒙恬两兄弟的信任值是非常高的,这个可能性更大点,嬴政留了旨意给蒙恬做后手,还不至于杀扶苏,杀扶苏可能是胡亥的旨意,两份同时送到北方,扶苏根本无能为力,蒙恬他调不动只能自杀了。至于史记的说法可信度太低,蒙恬让扶苏造反,扶苏不肯,坚持听从旨意自杀。这个说法太傻,扶苏本来和嬴政的父子关系就不好,经常吵架,嬴政活着说的话都不听,嬴政死了扶苏反而听话乖乖自杀?有三十万精锐不打回去要自杀?再说蒙恬。蒙恬整个家族在咸阳,他和整个家族有仇要支持扶苏造反?前脚反,后脚全家光光?总之这种说法漏洞太多。

十二,扶苏被立人设。因为扶苏是夺嫡的失败者,而胡亥作为成功者,陈胜吴广要反胡亥,首先就要证明胡亥做皇帝的失败,最好的方式就是捧扶苏,扶苏血统高贵,名气够大。但很明显的陈胜的说法漏洞多,他可能自己也察觉了,所以又加了一个正真的声名俱佳的项燕来打气。等到了汉朝,这种黑前朝的言论自然是要认可的,又刚好前朝宫殿被项羽烧了,典籍没留下多少,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等到了汉武帝时代,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偏偏整个历史经验都是法家的辉煌,这个时候儒家又想起扶苏了,名气大,血统高贵,极力推崇儒家的就这一个了,最重要的是扶苏失败了,而胜利方用法家却亡国了。这波反向对比汉武帝和儒家都极其需要,在之后儒家掌握了历史的笔和纸,那扶苏就必须定性不能推翻了,扶苏越悲情越是正面,儒家越是合理。事实上中国历史书被掌权者肆意玩弄,就是在儒家彻底掌握文明进程后的唐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