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牛街美食

发现2024-11-28 22:15:10

广州牛街美食_http://www.jzs.cc_发现_第1张

原标题:《幸福与炸鸡》

1994年前后,也不知谁先带的头,北京的大街上突然冒出来一种见棱见角、锃光瓦亮的“炸鸡神器”。“神器”的盖上有个跟高压锅差不多的小阀门,鸡快熟了的时候,小阀门就“突突突”往外喷白汽。白汽弥漫在街面上、胡同里,甜丝丝、香喷喷。走过路过的人闻见这个味,不自觉地都得吸溜几下鼻子,猛咽几口唾沫,然后紧走几步凑到炸鸡摊位跟前,看着老板用大笊篱把金黄色的炸鸡捞出来,放在铁丝编的笸箩里控油。刚出锅的炸鸡还是滚烫的,浑身上下冒着细密的油泡,嘶嘶带响,向空气里散发着挑逗馋虫的香味……

老北京美式炸鸡|图源**

20多年以后,这种曾让70后、80后北京孩子流哈喇子的老炸鸡重出江湖,还土洋结合,得了个“老北京美式炸鸡”的名号。有意思的是,“老北京”和“美式”两个概念捏咕到一块儿,居然严丝合缝、理直气壮,一点违和感也没有。

吃“化石”

大概是受洋快餐启发,1990年代的中国人连着掀起来好几拨吃鸡的小高潮。比美式炸鸡再早两三年,北京的每条大街、每个自由市场差不多都立着一个带玻璃窗户的不锈钢烤炉,烤炉里横向装着滚筒式的烤架,烤架上一只挨一只摆满了提前拿作料喂过,连骨头都腌入了味的白条鸡。嘴馋小孩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下午放学,背着书包,戴着小黄帽,往烤炉跟前一站,嘬着手指头,咽着唾沫,眼巴巴看着烤炉里的鸡上上下下来回转,看着白白嫩嫩的它们慢慢变黄……变红……最后变成黑里透红、焦香四溢的枣红色。鸡烤到这个火候,就可以出炉了。枣红色的烤鸡放在案板上,用菜刀轻轻一划,露出雪白的鸡肉,紧接着“嘭”一声,鸡肚子里的香菇和黄花菜裹挟着汁水喷薄而出,带着香味的热气直冲云天。这种比美式炸鸡早出道几年的街边美食有个挺传统,也挺高大上的名字叫“八珍烤鸡”。

八珍烤鸡|图源**

八珍烤鸡,往根上捯,据说是温州人的发明,所以又叫“温州八珍烤鸡”。温州人的脑瓜灵活,会做买卖,改革开放初期,好多人下南洋跑外贸,觉得当地的东南亚风味烤鸡挺不错,就把这种洋玩意儿带回国内,按中餐口味改了改,发明了八珍烤鸡。1990年代以前,中国人吃的都是柴鸡,而且还是活鸡,从菜市场买回家以后必须自己动刀宰。八珍烤鸡按东南亚的规矩,用的是美国肉鸡,也就是俗称的“西装鸡”。肉鸡吃饲料长得快,肉不像柴鸡那么有嚼头,香味也没有柴鸡那么足,可是油大、肉嫩,也更容易入味。甭管电烤还是油炸,外头那层鸡皮嚼在嘴里都“咔咔”带响,一咬一滋油,里边的鸡肉拿嘴轻轻一唆啰就能脱骨,汁水多,不塞牙,能吃出入**浆的满足感。

八珍烤鸡最流行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都快臭了街了。这股热乎劲过去以后,北京卖八珍烤鸡的老店大概就剩下那么两三家。其中一家在平安大街宽街路口东北角白魁老号的外卖窗口,连着卖了20多年,直到前两年才关张。还有一家藏在牛街教子胡同西边的春风小区,不光烤鸡配方30年没变,就连店面的装修也没怎么变过,水磨石地面搭配绿墙围子、绿木头门窗,乍看特像80年代的老国营饭馆,去那地方排队买烤鸡,能解馋,也能怀旧。

烧羊肉

春风小区紧挨着教子胡同。教子胡同原先叫“轿子胡同”,是轿子铺扎堆的地方,后来以讹传讹成了教子胡同。郭德纲单口相声《教子胡同》讲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编的。教子胡同往南走是南横街,往北是输入胡同,西边隔着春风小区紧挨着牛街大马路,东西南北4条线连起来正好是个规规矩矩的四方框。沿着这个四方框溜达一圈,爆肚歪的爆肚,年糕白的年糕,宝记豆汁的炸松肉、炒红果,洪记的牛肉大包子,吐鲁番餐厅的电烤羊肉串,还有牛街超市门口的八宝甑糕,超市二层的**小吃城,一个肚子、一张嘴肯定吃不过来。

白记年糕|图源**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北京长大的孩子,差不多都会唱这首儿歌。1990年代末那会儿,教子胡同开了个羊肉床子,多半间门脸卖新鲜牛羊肉,少半间门脸卖各色**小吃,尤其是现做现卖的烧羊肉和烧牛肉。老北京有个说法,**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老式年间,羊肉床子都是趁着每天鬼龇牙,天似亮似不亮的时间段宰羊。等街上有了遛早的行人,羊肉也就正好收拾利落,分门别类冒着热气摆在拿清水刷得露白茬的木头床子上。买主过来买肉,卖肉师傅不能像跟家切菜似的大把攥着菜刀,必须要把右手的食指伸出来压在刀背上。切出来的肉上秤约完,师傅还得攥着扁圆形的铜秤砣,“叮了当啷”玩命跟案板上磕打几下。您要问为什么非得磕打几下?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人家就是这么个规矩。

老北京羊肉床子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买烧羊肉的时候可以自己带个小盆、小碗,免费要几勺炖羊肉的老汤。三九天喝着二锅头,吃完烧羊肉,把老汤往锅里一倒,两样面抻条往锅里一下,切两刀白菜往锅里一扔,临出锅的时候再足足实实撒两把香菜末,稍微来点胡椒面、辣椒油提味。这么一大碗热汤面端在手里,有干有稀、有白有黄、有红有绿,提哩秃噜吃下去,豆大的汗珠子顺着脑门直往下掉,前心后背都能湿透了,那叫一个过瘾、解馋。

赶上三伏天的话,那就更省事啦。煮熟了的面条过遍凉水往碗里一盛,老汤直接往上一浇,撒一把碧绿的青蒜末,然后您就敞开了吃去吧。北京老爷们儿吃这路面条也有讲究,绝对不能老老实实坐在屋里吃,必须上院里找个阴凉地方蹲着,左手端着面碗,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筷子跟碗里来回和弄,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头缝夹一条黄瓜,无名指和小拇指的缝里还得夹一个蒜瓣。面条和弄匀了,拿筷子挑起来,“呼噜、呼噜”紧吸溜两口,“咔嚓”咬一口黄瓜,再“咔嚓”咬一口蒜瓣。两个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看见街坊邻居过来了,乌哩乌涂还得跟人家打招呼:“呦呵,回……回来啦,吃了吗,您哪?”这也算老北京夏天的一景。

烧羊肉|图源**

现在的羊肉床子一般没有免费送汤的服务了,除非您跟掌柜的特别有交情。不过教子胡同的羊肉床子眼下可以堂食,南来北往的吃主坐在铺子里身不动、膀不摇就能享受刚出炉的热烧饼夹烧羊肉配羊肉热汤面的待遇。吃饱喝足,还能上法源寺遛个弯。

文|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