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手工花馍

发现2024-11-27 00:27:32

花馍作为山西一种民俗食品主要存在于两个领域:一是节日礼仪中的花馍,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花馍。众所周知,花馍用的材料是小麦加工后的面粉。而小麦的种植一般集中于黄河流域,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所以对于花馍记载的典籍大多是在黄河流域。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物质产品的匮乏,导致花馍存在的两个领域中,尤其在节日礼仪中的花馍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手艺手工花馍_http://www.jzs.cc_发现_第1张

清代,关于民间花馍、面塑有了更多记载。《帝京岁时纪胜》曾载重阳民俗有重阳花糕。“京师重阳花糕极胜,有油果炉做者,有发面累蒸成者,皆剪五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当时有的重阳花糕被堆叠成九层,像宝塔一样,并在其顶部做两只小羊,以“双羊寓意九九重阳”。另外,还有一种年节祭祀神灵的“馒头”,有专门的店铺制作,形象为一屈曲盘绕的整条龙,身上有“明珠、宝锭、瓶胜、方戟”寓意为“注定平安吉祥”。此外,诸如龙凤、老虎、狮子、及其他花卉果蔬、人物鸟兽等面塑也大为流行,不仅用于随时节令,也用于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

有人说山西花馍植根于女娲用黄泥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于是祖辈中心灵手巧的女性便开始仿效,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民间对花馍还有另一个传说,当年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部队得以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花馍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表达了人们不同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内涵,贯穿于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中,用来祭祀供奉不同的神袛或祖先,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吉祥,或表达纪念、避邪降灾、馈赠亲友、互祝平安等。

蒸花馍的程序:

一、和面 一般情况如果下午蒸,早上就要和面。根据面的多少来决定酵母的量。由于要捏制各种形状,所以和的面比平时得硬。

二、搭碱 这个程序直接决定这次花馍效果。所以一般由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来操作。主妇早已经熟悉了面与碱量的关系,不需用称来衡量几斤面几两碱,她们看到面心里就知道大概用多少碱。

三、揉面 只有面揉的到位,蒸出的花馍才能鲜嫩。所以一般不太巧的主妇会选择揉面。

四、捏花馍 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有的擅长捏动物,有的喜欢塑造人物。大家根据自己的特点奉献自己的所长,但是手上速度可不能慢,一方面由于面容易变形,另一方面,水开了,马上要蒸。

五、蒸花馍 一般要用急火蒸20分钟,过去一般烧一炷香来确定蒸的时间,现在不仅有钟表,还有手机,所以放进锅里,直接定时。

六、掟颜色 花馍出锅后,放置在篦子上,凉了后就开始掟颜色,颜色主要选取红色、绿色、黄色。

尽管日常生活中也蒸花馍,但节日中,大家对这一民俗活动都看得比平时神圣。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尽量用最好的白面,如特粉。并且面和得比平时要硬;二、制作前都要洗手,这也是出于卫生考虑;三、搭碱更要认真,尽管在平时看来,搭得也差不多,但她们还要专门放进灶坑里烧,确认碱的大小,只有确保蒸出来的花馍鲜嫩,碱不大不小,她们才动手捏。四、掟颜色,凸显与平时馒头的区别。

无论在山西,还是其他周边地区,花馍的造型大多为动植物。常见的动植物有龙、凤、猪、羊、兔、蛇、鱼、刺猬、燕子、谷物、瓜果等。这无疑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人类早期为了获得食物,常常要和猛兽作殊死搏斗。在斗争中人们被动物的某些能力所折服,认为在动物身上有某种“灵性”,因而对许多动物产生了畏惧感。某些动物随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强者,于是便借用了这些动物的威慑效应去镇压人们生活中的“鬼怪灵异”,以避祸降灾。

花馍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生殖崇拜。山西花馍作品主要有青蛙、鸟、瓜等形象,它们共同构成生命繁衍的文化长链,早期生殖崇拜的主题在这里得以延续。山西花馍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节蒸的“枣山”和“早结”花馍,反映了民众渴望来年米面成山和早生贵子的朴素愿望。葫芦、桃子亦是面塑艺术中生殖崇拜的标志。传说中认为葫芦在洪水到来时保护了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且从外形上看,葫芦多籽,其蔓缠绕不绝,给人以子孙昌盛的联想。而桃子最初是作为爱情和生命繁衍的象征,故而婚礼常用葫芦、蝴蝶、桃子等进行装饰,亦是取其瓜瓞绵绵,多福多寿之意。在广大民众眼中,多子即是多福,多福自然长寿。

中国人有极强的寻根意识,因为祖先对后代有养育之恩,亲子之爱,所以后代要对祖先尽孝,在生奉养身体,死后祭拜灵魂。相信祖宗的灵魂与子孙同在,保佑子孙避祸趋福。人们希望通过花馍这种供品把人与神、人与祖先联系起来。民众借助花馍供奉神与祖先,达到问心无愧的效果,既表示对神与祖先过去帮助的感谢,也希望继续得到神与祖先的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