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别人,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林肯有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印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此印象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林肯身为美国总统,说话这样委婉、客气,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倘若他盛气凌人,破口大骂:“你怎么工作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对方反感,反而不能达到改错的目的。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分工的区别,而没有人格的差别。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别人也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去丽江干嘛去了
人们常说心灵如同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我们在规劝别人时,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的花朵开放。但是,对方往往回避我们,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因此,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通常情况下,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在本质上,也确实应该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若不然,那就表明你观点不一定正确,或者缺乏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规劝者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只能是你的观点要站在制高点上。但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只有对方觉得你维护了他的尊严,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这样你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即使你说得对,但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必然会让对方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让你不但没达到目的,还生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但心里一定不服气。我们来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我的问题!”
张丽:“我不会回答你!”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那让我分析一下。我哪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不是的。”
老师:“哦。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你不愿回答我的问题,我认为,不外乎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大简单,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当时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也许是你不会回答。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想帮助你!”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不厌其烦地耐心劝导,消除了学生不安的情绪,学生终于打开心扉。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只会更加抵触,就像装上了一层自我保护的盔甲,更不会轻易地认错,因为她丢掉了面子,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往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