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含笑九泉指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九泉”一词的背后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这是古诗中,对“九泉”的描写。道藏典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中,对九泉有过相关描述,此中记载九泉分别是指: 一酆泉, 二衙泉,三黄泉,四寒泉,五阴泉,六幽泉,七下泉,八苦泉,九溟泉。
对于“九泉”,民间有许多说法,一种是说古代劳动者从打井的经验中获知: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泉源。地下水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古时有种迷信,认为人死后要到“阴曹地府”去,“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于是就把“九”字和“泉”字相搭配,成为“九泉”。
民间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人一旦辞世就要赴“阴曹地府”去“报到”。而“阴曹地府”却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于是人们常常用“黄泉”和“九泉”指称阴间。那么,这两者之间的来历及其差别在哪儿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黄泉”与“九泉”是同义词,其含意相近,都是指人死之后所埋葬的地穴。因为水是从地下深处的黄土层里渗透出来,并且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作“黄泉”。我国历史上最早出典喻始见于《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外,古代的人也常用“九”来表示多、大、极的意思,这是因为“九”在我国汉字数码的个位数目中属于最大的数字。据古籍医书《素问》中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据此可见,所谓“九天”、“九霄”就是指高不可测的天空,极言其高也;而“九泉”便是指深不见底的地下,极言其深也。据反复考证,“九泉”一词却比“黄泉”出现得要晚些,开始流行于汉朝末年。“建安七子”之一阮王禹的《七哀》诗词中,有“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之句。尔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和嬗变,人们便习惯地把“黄泉”和“九泉”故称为亡灵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说九泉说应出自九原,九原是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坟墓所在地,又称“九京”,后来人们常用来泛指墓地。
此后有唐朝皎然《短歌行》中的:“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韦庄《感怀》诗中有:“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冢多。”直到清代龚自珍《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潘氏姑母》诗中也有:“醒犹闻絮语,难谢九原心。”
还有一种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也叫九重天或九天。地分九层,名曰九泉。据资料《素问》有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上有九天,下有九泉,至高至极,构成了人类空间书写的两个顶端。在人们的传统信仰中,人死后灵魂上天,肉体入地,因此,才会有阴曹地府,十殿阎罗王,九泉神灵之类的古老传说。
看看,关于九泉的说法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关于九泉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