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科技实力进步显著
中国空间站里,航天员们拍下一张张俯瞰地球的照片。“中国空间站视角下的祖国太美了!”这是许多网友看到照片后的第一感受。
这10年是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的10年。目前,问天实验舱已成功“问天”,梦天实验舱也已运抵海南文昌,空间站在轨建造进入冲刺阶段。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年底完成T字构型建造,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立方米,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
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造,是10年来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的缩影。
10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
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10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介绍,中国科学院研制建设了“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的利器,支撑中国科学家在脉冲星研究、中微子振荡、磁约束核聚变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这些设施还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比如“中国天眼”已向14个国家的27个科学项目提供科学观测时间。
实力体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上。中国科技工作者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实力体现在战略必争领域的保障上。深海探测、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已两年;港珠澳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等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实力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应用上。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实力体现在对人民利益的保护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组织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
实力体现在扩大开放的格局上。10年来,我国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地下空间工程的建筑防水是个难题,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东方雨虹持续创新研发,破解了这个难题。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与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完成的相关建筑防水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授权专利14项,其他知识产权10项;项目产品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战略创新产品。
“该项技术成果已经在北京地铁、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国内重大防水防护工程中应用。”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田凤兰介绍,他们秉持“创新为剑”的发展理念,推动防水领域前沿技术进步,相关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像这样的故事,10年来并不鲜见。越来越多的企业争当创新主体,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10年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3个增加至23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增加至33万家。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90%。
2014年6月,主席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时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
“这句话对工程科技是非常深刻的诠释,也充分强调了工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介绍,这10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
10年来,中国科技铸就大国工程,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都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10年来,中国科技助力先进制造,让中国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5G通信、北斗导航、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输电,都是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功夫”。
10年来,中国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帮助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科研人员因地制宜,让科研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金果果”,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体现在人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介绍,过去10年里,得益于科学普及,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6.2%提高至2020年的10.56%。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创新无止境,改革不停步。“改革只有进行时。”王志刚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各项改革中的重要领域,始终走在前列。通过改革,我们的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创新环境能得到更好的改善,能够让更多人愿意投身科技,激发创新积极性。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10年里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人来进行。我国深化了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深化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2012年至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约201万项,资助约43万项,覆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保障各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科学性是根本、公正性是生命的理念,确立了以“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项任务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方案。例如,在优化学科布局方面,大幅简化申请代码,代码体系由三级调整为两级,数量由3500多个压缩到1300多个。
目前,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也已出台并开始实施。
一些重要改革决策与立法相衔接,有效巩固了改革成果。我国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10年前的5.8倍。
今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施行。科技进步法是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颁布于1993年,2007年第一次修订,2021年年底这次修订是时隔14年的第二次重大修订。此次修订,把科技创新既定方针和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确保科技领域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贯彻执行。
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是10年来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中央和地方协调联动的硕果。全国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汇聚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磅礴力量。(本报记者 佘惠敏)